心理学:我们是谁,到底由谁来说了算?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一代宗师》中提到过,人生有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何为天地?

何为众生?

何为自我?

这三个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却总让人找不到答案。

你可见过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的模样?

你可听过沧海浮沉、芸芸众生的悲鸣?

你可曾寻得过自我,用力把握生命的间隙?

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

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 Jung)如此说。

1913年,荣格与亦师亦友的弗洛伊德关系决裂,荣格心理受创,又逢中年危机,不得不停下来审视人生,探索内心最深处的自己。

他说:「追寻内在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

归根到底是在回答“人生三问”。

我是谁?

我要去哪?

我要怎样去?(以什么方式,用什么速度到达)

在当今这个自我意识绽放的时代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会要用某一种身份来证明“我是谁”,那么你呢?

假如你已经到了30岁多40岁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你是谁”,那么你就真的out了。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活出自己,活出自己本来的模样。

但是,因为房子、车、父母、男女友、孩子,你迷失在了这一片现实的沼泽之中。

世界上有很多人的一生非常精彩,也有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原因何在?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我”的不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无法成长,更无法实现自我超越!

我的人生,是在为自己活着吗?

我们经常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活成了一位好妻子(丈夫)、好妈妈(爸爸)、好女儿(儿子)、好员工,以别人的标准苛责自己,改造自己,身累又心累,最终迷失了自己。

我是谁,是出发的起点!

小时候自我探索是正常的,长大后没有自我是可悲的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非常好奇,总是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会死吗?妈妈会死吗?

爱是什么?

世界是什么?宇宙是什么?……

然后,我们就很自主地阻止了他们的这些提问,让他们去好好地去学好拼音、英语、算术、钢琴、舞蹈……

我们的孩子,就关上了这道探索学习的闸门。

有多少人,在40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学的专业、做的工作;

有多少人,在结婚七年、十年之后,才发现和伴侣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有多少人,在60岁退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大半生都白过了,从来没有过过自己的生活……

许多人这一生都很少拥有过自己。

自我中心的三个体现:

1、害怕不被接纳。

2、害怕承诺。

3、害怕被改变。

有些人觉得一个人更自由,也很能理解,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就是很复杂。

有时候,因为孤独,我们需要在一起,因为这些疑虑,我们又不能真的跟对方分享我们心里的秘密。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所以作为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我们就彼此戴着面具,相互配合着扮演一段假的人际关系。

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承认这点并不容易,比起内省和自我成长,向外容易得多。

只是声色犬马热闹非凡,一切落幕之后依然失落困惑,该碰的钉子依然碰,该走的弯路依然走,该经受的痛苦依然如期而至。

直到有一天,我们愿意用目光注视自己,向内找答案,自我成长,发展出一个心智更成熟的自己。

当你思考之后,能清晰回答:你的人生方向是什么?

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向哪方面努力,需要做什么事情。

我就是想清楚到这一点之后,才做到时间自由和心灵自由的。

找到你的人生意义,建立你的人生规则,然后坚持这些基本规则。

做人为善,集中注意,修复你能修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而傲慢。

尽力保持谦和,因为世俗中人的骄傲会在不包容、压迫、折磨和死亡中体现。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怯弱、恶意、怨念和仇恨,在指责他人和试图修复世界之前先看清自己凶残的内心。

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有些人永远不会认可你

不要让别人否认的目光扰乱你内心的平静。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会消耗你的能量和创造力;

另一种人会给你能量,支持你的创造,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

拒绝第一种人。让自己快乐起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人。

有人不喜欢,由他去。

快乐是一种选择—你的选择!活着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每一个当下过好了,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才能够最终为自己带来理想生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径了。

过去我们谈理想人生,总会跟事业、身份地位、物质财富挂钩。

但真的更深入地去思考理想人生,才会发现,所有物质上的东西,都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我们只不过是使用者罢了。

外求一物是一物,无求一物是全部。

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句话:如果你提前知道了你将要过的生活,你还有勇气前来吗?

万幸的是,我们都不需要积攒面对确定的勇气。

但与此同时,未知让人感觉充满悬念好奇的同时,又常常让人迷茫。

人生总是会面对许多的未知,我们面对未知的时候需要做到的是面对于适应。

既要做自己人生的演员,更要做自己人生的导演,更好地探索自我,我们在生活中也能找到诗和远方。

当你自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有什么使命?”

你就开始经验,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你就会看的越来越清晰,这里面一定会有很多挑战、功课和生命课题。

世俗也许很强大,世界也许在变化,每一种选择都不容易。

但是请你记住,无论如何,都别忘了自己本心的珍贵。

在电影无问西东里,1920 年代,清华学子吴岭澜(陈楚生 饰)与 梅贻琦校长(祖峰 饰)之间,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吴岭澜的国文与英文成绩都是“ 超E ”,傲视群雄,唯独物理成绩惨不忍睹(“ 不列 ”)。

梅校长亲自见他,劝他转去文科。懵懂的岭澜,一开始是抗拒的。

在他看来,有出息、有抱负的人都得读“实科”,实在不行的才去念文科呢。

梅校长看这年轻人委实懵懂,就问了他一个好问题:

你为什么要读书?

岭澜给了一个答案:趁着年轻,有书读,心踏实。踏实,就好。

梅校长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

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岭澜问:什么是 真实 ?

校长答: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一段故事里,儒雅淡然的梅校长,像极了能用几个字就点化弟子的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

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

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命运的无常不能改变人性之美,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才能让青春永不褪色。

人终其一生就是要在真、善、美这样一个精神世界里学会如何找到自己!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