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读”书吗?
你真的会“读”书吗?|《如何阅读一本书》
你真的会“读”书吗?
美国学界和出版界的传奇人物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共同著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或许会给你一个有所启发的参考答案。
这本翻译自1972年第二版的工具类书籍,第一版曾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多,第二版的中文版在豆瓣读书评分高达8.4,6.5万人评论。
作为阅读爱好者,最近集中时间读完了这本跨越世纪畅销至今的大作,启发诸多,特分享如下。
启发1:闭环的逻辑论述,是对书中倡导的阅读方法的忠实践行。
本书开篇界定阅读目的,并基于主张的目的,对阅读进行层次划分,然后针对不同层次阐述相应的方法与逻辑;最后再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介绍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书末还附上推荐的书单以及阅读测试,供读者行动体验。
从逻辑上,整个本书的论述完整闭环,既有理论体系支撑,也有具体方法指导,还提供了延展资源,对于想要了解、改进或提升阅读方法的人来说,是值得一读的。
启发2:繁琐的逻辑论述背后,隐藏的是严谨的治学习惯。
本书作为工具性书籍,是为了教不懂阅读的人以阅读方法,行文表述上理应更简洁、更有可读性,主动引导读者读下去。
读完全书,作者在提出观点与方法之余,往往有大量的逻辑阐述,这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的人来说,很难从繁琐的逻辑阐述中抓住重点,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无法读完全书。而对于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来说,书中那些反复的阐述、举例说明,会略显啰嗦重复。在豆瓣的评论中就不乏看到网友对以上两种情况的吐槽。
一方面,作为一本非母语的译著,翻译水准的高低必然对此有一定影响(读过英文原著的网友对此更有发言权)。另一方面,本书的论述逻辑与风格,也正好从侧面彰显出其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即对于每一个观点与主张,都会辅以相应的逻辑论证和理论支持(书中作者已不断强调此主张)。这对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创作来说,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启发3:书中观点与主张精彩纷呈,引人深思。
本书的核心主张是:阅读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增进理解力提升心智成长。对当下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具警醒的忠告。这也是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
此外,围绕“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如何阅读”这一核心问题,作者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层层铺垫与递进的逻辑中,还提出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如,针对电视、广播等媒体兴起,作者提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为现代媒体提供海量的、经过精美包装的资讯,让受众不需要努力直接把观点和结论装进脑子,逐渐丧失了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如,关于对当代事件(即新闻报道等)的阅读,作者提出一大警告:“读者要擦亮眼睛”,因为写作当代事件的作者可能有他的利益考虑,或者他引用的消息来源会有利益考虑。这也正是当下资讯泛滥时期,受众(不论是读者还是观众、听众、网友)在接受任何信息资讯时需要保持清醒与独立思考的原因之一。
再如,作者认为,“如果这些不同的意见一直存在,可能就指出一个没有解决,或不能解决的大问题”。思考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这种对于不同意见的思考与理解,无疑是有助于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命题的好方法。
当然,本书系统阐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一问题,也给我们留下了新的问题。
比如,阅读之前如何选书?如何看待他人推荐的书单和建立自己的书单?
因为,选书是启动阅读这一行为的必经之路。
选书是开始阅读之前的必备动作
1、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