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五脏论治与中医辩证治疗
糖尿病性脂肪肝属中医“痰证、协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脂肪肝系积聚与瘀痰所致,以肝脏肿大、肝区隐痛不适、体形肥胖、舌质淡红、舌苔白腻等症为主。临床见舌质暗有紫点,有瘀斑,有腻苔,约占65%。该病发生机理以气滞血瘀为本,以肝胆湿热为标,以饮食不节。情绪不佳、肝失疏泄为诱因,以气滞于内、肝络阻塞、脾失健运、浊邪害清、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为基本病机。
临症之时应首先辨别虚实主次。若见形体肥胖、倦怠乏力、纳差腹胀等为虚症;若见肝区疼痛、胀满不适、舌质紫暗、苔白腻为实证。治疗以标本兼顾、辨清虚实主次为要时注意利湿化痰活血祛淤。
1、从脾诊治以健脾益气,脾脏有着运化主气的功能,助运化浊为基本治则,并随症加减,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启中、祛浊扬清之功, 使痰湿、瘀血得以化解, 从而使血糖下降、脂肪肝消除,故而取效满意。
2、从肝论治
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肝郁指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是肝疏泄不及的表现。肝郁的主要原因为情志不遂,暴怒抑郁。肝郁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调,从而使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紊乱,不能上输体盖,中以转输,使精微郁于血中或随清气下泄。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检查血糖常是升高并见尿糖。这时如果调理肝脏,畅达气机,升降有度,那么精微输布正常,血尿糖有望消失。肝郁进一步发展,化火伤津就影响到肺胃肾等脏腑功能,从而出现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所以认为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
肝火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肝火是指肝相火(阳气)偏旺或太过,出现冲逆现象;肝火证是肝脏疏泄太过,肝功能亢进的表现。引起肝火证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失调,肝郁化火。肝火证主要是阳气升动太过,具有犯肺、伐胃、伤津,耗血及挟痰等特点,是在肝郁气机失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损耗到气血津液,影响到脏腑的功能。肝火上犯于肺致木火刑金,中侵于胃致胃火炽盛,下耗于肾致肾精更伤,使糖尿病进一步向前发展,并产生多种合并症。故认为肝火是糖尿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肝虚是糖尿病后期的主要病机。肝虚是指肝脏气血阴阳不足,肝气肝阳是肝脏升发疏泄的功能基础,肝血肝阴的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虚以肝之阴血不足多见,多因肝用太过,从火伤阴,累及肝阳不足,并由肝及肾,致肾阴不足。阴虚日久则伤阳,使阳无所化,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肝虚是肝郁肝火使肝用太过,以阴津、精血耗伤为特点,是糖尿病中晚期及其合并症的主要病因。证属肝肾阴虚,治以补肾养阴,平肝潜阳,立方:炒杜仲10g,桑螵蛸15g,山萸15g,茯苓10g,石斛10g,花粉10g,玉竹10g,麦芽10g,神曲10g,白芍10g,菊花15g,牛膝15g,山药15g,益智仁10g,乌药10g。嘱患者注意饮食调节,保持情感舒畅,加强体育活动。临症加减,取得满意效果。
3、从肾论治
从肾诊治认为肝肾不足,改善肾小球动脉硬化,增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以延寿丹补肝益肾治其本,加用山楂、泽泻、丹参、决明子等活血化瘀、祛痰理气治其标,标本兼治,故收到比较确切的疗效。
4、从心论治
将本病辨证为心神不足, 聚津阻脉。病性属本虚标实, 病位在心、肝。以养殖心安神,故以补心通脉汤方中用人参、当归补气血以养心神; 牛膝、生地黄补肾水, 肾水足上荣于心, 补养心神; 黄芪、白术、绞股蓝健脾益气以行气通脉; 木通、石菖蒲、茯神开心窍, 敛心神; 麦冬、天冬、天花粉、地骨皮生津止渴, 补肺阴, 肺为肾母, 补肺阴以滋肾水,进而以补心神; 柴胡、薄荷疏肝通脉。标本同治, 以补养心神, 行气通脉。
脂肪肝在早期偏实为主分:气滞型、血瘀型、痰湿型。后期虚实夹杂分:瘀脾虚型、阴虚血瘀型。后期肝瘀脾虚型、阴虚血瘀型治疗应以逍遥散和一贯煎及膈下逐瘀汤为主。前期3种类型具体治法如下:
1。气滞型:治法为疏肝解郁,行气和中。方当以柴胡疏肝散与逍遥散和方。
柴胡10克,枳壳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
2。血瘀型:方法为疏肝养血,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汤为主加减。
桃仁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草决明6克,山楂15克。
3。痰湿型:—疗法为祛湿化浊清热解毒。方用平胃散加减。
苍术10克,厚朴6克,青皮10克陈皮6克,车前子15克,荷叶20克泽泻15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