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 | 华夏中医论坛
⑸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
“[人迎一盛]人迎与寸口合诊之说,《终始》、《经脉》、《禁服》、《脉度》等篇中均有论及,其说大意是:寸口主内,主五藏,为阴;人迎主外主六腑为阳。春夏阳盛故人迎微大,秋冬阴盛故寸口微大。这就是所谓‘脉口人迎应四时’的实际意义。及其发病,则有虚实之分。寸口候阴,凡阴经实证,寸口皆大于人迎,大一倍,病在厥阴;二倍,病在少阴;三倍,病在太阴。反之,人迎候阳,凡阳经实证人迎皆大于寸口,大一倍,病在少阳;二倍,病在太阳;三倍,病在阳明。阴经虚证则寸口小于人迎,阳经虚证则人迎小于寸口。如果寸口大四倍于人迎,且大且数,叫做溢阴,溢阴为内关。如果人迎大四倍于寸口,且大且数,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不论内关和外格,都是危证。在治疗上,根据寸口人迎盛衰情况,或泻阳补阴,或泻阴补阳。如果关格之脉,同时并见,就会死不旋踵了,义详有关各篇。这是人迎寸口的诊断施治大法。但本篇与《终始》篇,较之其它各篇,尚微有不同:⑴.只言人迎寸口几盛,不言此盛于彼或彼盛于此。⑵.都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句。⑶.《终始》篇更有‘内关不通’、‘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等句。
天雄按:人迎是足阳明结喉两旁动脉,《灵·寒热病》篇已有说明;寸口即气口,是手太阴腕部动脉,观‘人迎与太阴脉口’句,明明指出脉口属太阴,则后世‘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理论上没有根据,必另有见解。
其次,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可能是后人妄形加工所致,此处一盛二盛,按《终始》及本篇来理解,应该是对其本身而言,并非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否则,‘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句,将无法比较。
其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且大且数,叫做关格。此时阳盛于外,阴盛于内,阴阳不得相荣,有彼此离决之势,故为死候。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而且,寸口脉盛大,也决非全是阴盛之脉,故越人《三难》以尺寸分关格。仲景脉法更明确提出:‘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终始》篇‘内关不通’落了实,实在是一大进步,张氏(注:指张介宾《类经》)讥之,盈篇累牍,不嫌辞费,自己又找不出满意的答案,徒然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死死抱住不放,是没有意义的。如张注本节,前面说,‘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注后文又说‘俱盛四倍以上,谓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也’。在同一节的同一个问题的注释中,前后矛盾如此?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何梦瑶《医碥·人迎气口》云:‘按:结喉旁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虽为调和之说,尚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