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情感纽带一一书信
本文作者:高喜林
随着电报、电话、手机的三次革命,书信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惭惭地成为了一种记忆!
在二十世纪末,手机还没有普及,普通人一般都是通过写信来传递信息。
记得小时候,村里那些不识字的人,家里有事情,或者想和亲戚朋友传递一下近况,就得请上有文化的人来自己家里,把想说的话先说给人家,再由这个人代笔,写好后装在信封里,在上面写上收信人地址,姓名和自己的具体地址,贴上一张八分钱的邮票,如果着急的话就寄成双挂号信就属于加急的信件,送到邮局,再由邮局定时送出。收到一封信十天半月是正常,而双挂号信稍快点。如果要等到对方回过信来,一月能收到就算不错了。因此那时亲朋好友路况近的,若有急事就干脆去家通知,要是路况较远又仓促就要去县城里拍个电报通知。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扑面而来时,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已经开始闯荡在外面的世界中。于是一年半载回不成家的人就占了大多数,这时,家里的媳妇们如果能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那是很珍贵的,他们在信上诉说他们在外的不易,想念的心情,表达着自己的浓浓思念,那他们的媳妇一定是泪流满面,就算夜深人静时,也会无法入睡,翻来覆去地看着内容,甚至会把信搂到怀里,觉得就如同见到那个日思夜想的人一样。而父母读着儿女的信,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担心着他们,不知不觉信已读完,但一旁听的人还是要急切地询问还说啥来,总是想要知道更多的情况。于是信件很自然地成了夫妻思念传递感情的纽带,父母担心儿女的一颗定心丸。
在刚上初中时,当时学生们最热衷看的就是琼瑶写的小说。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同学想和一个女同学借本书,由于那时比较封建,男女同学一般不随便说话,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悄悄地放在女同学书包里,其实内容无非就是想借本书,又不便开口之类的话,结果被别的同学发现了,当众朗读了内容,在大家的起哄下,认定这就是情书。也有的男女同学写个字条问一道题也被解读为不正常,就这样正值青春年华而又内心骚动不安的他们,在同学们舆论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们那颗朦朦胧胧的心,似乎真的被推碰出了火花。
书信也成了当时多少痴情男女诉说衷肠的寄托,那一页页充满深情的话语,表达着浓浓的爱恋,寄托了深深的情思,见证了缠绵的爱意,又成全了多少期盼已久的心愿,也让多少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此叹而止步。它曾让多少人爱过,又让多少人恨过,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都成为过往云烟,时不复回。
现在信件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已无法考证信件的开始,却有幸见证了它完成使命的时候,它是人们想了解一个人内心深处,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是家人思念远方亲人的一种期盼,是年轻人用它寄托感情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虽然现在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但它依然不会被人们遗忘,相信多年以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信件的色彩亦不会褪色半分,且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