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参考论文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立足点,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创设主体性氛围与环境,转变教师与学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多方面突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大,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但学生“学”好才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教学中“学”的行为需要靠学生进行,因此,语文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会认真地、主动地去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1]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为行动提供了驱动力,虽然当前很多教师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想法,但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依然存在着大量教师在因循守旧,固执的采用传统教学理念,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参与机械性训练,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等,虽然新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落实起来依然困难重重,很多教师听了很多遍,甚至试讲了很多遍,依然是在走过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要去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积极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教学需求,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逐步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积极探索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课堂之中,在教学中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创新、创造性的应用教材。[2]
二、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
当前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探究与质疑能力的人才,为此课堂上应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设疑与探究在课文的很多方面均有体现,教师应有效利用课文留白处与矛盾处,合理设疑。“预设情境”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法,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针对矛盾产生疑问,并自主投入到探究与学习之中,逐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父亲的菜园》教学中,在初读课文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我们可不可以为文章更换一个题目?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的阅读就变得具有目的性,激发了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再如《愚公移山》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学习都明白了文章讲述的是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笔者为同学们抛出了另一个思考方向: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在今天还适不适用呢?是不是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有没有现代科技可以帮助与共快速地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为学生思考提供方向。[3]
三、创设主体性氛围与环境
语文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没有具体的环境,需要教师与同学一同创造情境,如果不能创设出与课本内容相符的情境,那么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阻碍,难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甚至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情绪,根本达不到学习目的。所以,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其思维发展的环境,利用多想手段推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再《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其教学目的在于使我们了解虚实结合这种写作方法,同时培养出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将这些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学生很难了解其文章内容传递的含义。所以,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再头脑中设想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晚上走在又黑又冷的大街上,从不同角度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同时根据教师播放的图片、照片、视频等,直观体会当时小女孩的经历,从而体会小女孩的无奈。
四、合理转变教师与学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很明显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课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适当调换角色,由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转变以后,学生就可以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会获得更大动力。例如,在《凡卡》教学中,笔者将讲解课文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并查出课文中的生字,留出时间供学生讲解课文。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体会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从而激发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要促进其双向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好每个学生的需求,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从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同时体会文章思路、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与协作手法等。学生们完成自主阅读后,教师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并注意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完成讲解后,学生可以和同学一同讨论,再不断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一直用同一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选择,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参考论文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与想象能力。总之,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而决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积极探索和总结,掌握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旨在跟上教改的形势,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126+128.
[2]游美淑.如何在小學语文高年级构建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136+142.
[3]齐永慧.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07):92-93.
参考论文链接: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