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题董邦达《西湖十景》四屏
乾隆(1711-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六次南巡,每至皇帝至杭州,多有御题诗。经乾隆皇帝的一再吟咏,“西湖十景”几乎成为西湖名胜的代名词。
董邦达(1699-1769年),字孚存,号东山,富阳人。雍正十一年(1733)得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工部及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钦赐“紫禁城骑马”,为清皇室给予汉人的最高政治待遇。乾隆三十四年(1769)董邦达去世后,乾隆皇帝特赐祭葬,谥“文恪”。
《西湖十景四屏》,水墨纸本,镜心,乾隆御题与董邦达所绘西湖十景尺寸同,横纵皆为24厘米。收录于《石渠宝笈》,原为册页,后散佚,藏家改装。董邦达奉乾隆之命多次绘写西湖山水,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其西湖绘画二十多件。此作水墨四境,西湖奔放隐于闲适,婀娜出于荒率,更是仅存的乾隆皇帝御题四开诗句于金粟山藏经纸,“国朝第一手”董邦达依御诗恭绘的上乘之作。原应为“西湖十景”,现存四开西湖景色:《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及《雷峰西照》。
《双峰插云》,乾隆题诗:“高不畏风双髻垂,天衣几缕称身披。画师若与开生面,想见淡妆浓抹时。”“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八,天目山余脉延至西湖分弛而成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呈环抱状俯拥西湖。古时南北两峰为名噪一时的佛教名山,峰顶各立有佛塔,塔尖入云,遥相对峙。至清代,双峰上古塔毁圮已久,仅余董邦达所绘北高峰前灵隐寺的多重佛塔,浮空霁蔼,流云霞鹤,为画面增添佛家静穆与忆古冥思。山中流水潺潺,穿苍松翠竹,汇入西湖。洪春桥跨山涧,其畔绘康熙皇帝所建景碑亭。观赏的地点及方式均为之所变,将古时较为单纯地泛舟湖上观山与寺景,丰富成静坐山中亭而观山望湖,与登临佛塔俯瞰西湖。
清 乾隆御题 董邦达 西湖十景 四屏
南宋年间,随赵宋国君迁都杭州的文人士大夫及宫廷画家,将对南宋仅余半壁江山的哀愤写绘进西湖,肇始于南宋的“西湖十景”绘画,以带着文人吟咏诗意的四字景名,成为图馈的绝佳题材。明清,文人士大夫风行园林营造,皆以西湖为模本,始以实景为题材描绘山水。皇帝巡幸西湖,改治钱塘水利,使“下游农田仰藉充给,年谷顺成,民物殷阜,湖山景色更觉灿然改观。士庶歌咏太平,优游化日,谓有西湖以来,未有如此今日之盛者也。”乾隆皇帝驻跸、吟咏及宸翰西湖,董邦达此《西湖十景四屏》更是“清代宫廷实景风格画”的标杆与高峰,以文人诗韵与乾隆诗题的皇家气魄,一展乾隆盛朝的国治民安。
题识:
1.高不畏风双髻垂,天衣几缕称身披。画师若与开生面,想见淡妆浓抹时。钤印:忘机心宇旷、即事多所欣(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第八十四页,第六印;第三十四页,第五印)
2.那论清波及涌金,春来树树绿荫深。间关几啭供清听,还似年时步上林。钤印:一瓯香乳听调琴、烟云舒卷(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第八十六页,第六印;第三十八页,第六印)
3.何处高峰无夕照,斜阳此地独标名。钱王遗迹犹堪指,爱是山头塔影横。钤印:澄观、情赏为美(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第二十七页,第一印;第二十四页,第二印)
4.花家山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钤印:虚衷澄照、会心不远(参见《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第八十一页,第二印;第二十七页,第三印)
西湖十景 四屏 水墨纸本
作 者: 乾隆帝 董邦
尺 寸:24×24cm×4
估 价: 3,800,000-5,600,000
成 交 价:RMB 9,890,000
著录:
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六册,第3375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
2.《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24册,第659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
3.《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集·二集》卷二,十五,题西湖十景。
4.《钦定四库全书·西湖志纂卷一》(清-梁诗正、沈德潜撰)
5.《钦定南巡盛典·卷二》(清-高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