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历史名人:东晋第一名吏孟嘉
一、人物简介
孟嘉(公元296—349年),字万年,东晋时期江夏阳辛(今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富水)人。334年起,历任东晋庐陵从事、安西大将军功曹、江州别驾、巴丘令、荆州刺史参军,345年奉使进京,兵部委以尚书删定郎,后调任从事中郎、长史,346年辞官回乡,任阳新县令,良谋善政,被誉为“无比伦比之阳新贤令”。349年,卒于家中,享年53岁。
二、家庭背景
孟嘉出身名门,满门俊彦。曾祖父孟宗是三国时吴国豫章太守,官至司空,曾以行孝著称于世,《二十四孝》中有“孟宗哭竹冬生笋”的故事,孟宗死后葬阳新县,子孙遂以阳新为家;祖父孟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弟弟孟陋,是著名的学者和隐士,著有《注论语》一书;岳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孟嘉为陶侃第十女婿。后来孟嘉的第四女儿又嫁给陶侃之孙陶逸,生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可见陶孟两家当时是互相通婚,姑舅连亲。
三、生平经历
孟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风流倜傥,潇洒儒雅。他幼年丧父,但很有修养、胆量和才华,年轻时就很受同辈人的尊敬。东晋初年,中书令庾亮出镇武昌兼江州(今九江)刺史,闻当地才子孟嘉之名气,召他为从事,佐理军务。在衙门中孟嘉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办事很随和,他的公正、谦让、学识,深得下土信服。一天孟嘉巡视回来,庾亮传见他,问及庐州的风俗及利弊得失,孟嘉坦然回答:“我不知道,这事还得回去问问随从官员。”庾亮以拂尘掩口笑着对他弟弟庾翼称赞说:“孟嘉的确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还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过访江州,庾亮设盛宴招待,遍请江州大小官员及名人贤士作陪。褚裒也久闻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谋面。便问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这时,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离主位和客位都比较远,在一个不起的角落里。庾亮有心试试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认出他?”褚裒扫视全场,拈须略一沉吟,指着远处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这位气度不凡、与众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见老朋友能在衮衮诸公中一眼认出孟嘉,十分高兴,从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庾亮死后,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他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孟嘉非常喜欢喝酒,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是借着酒兴抒发情怀,旁若无人。有一次,桓温问他:“酒有什么好,你那么嗜好?”孟嘉回答说:“明公还没有得到酒中的真趣。”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桓温的四个弟弟和两位外甥都列席。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迷人。
突然一阵秋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写好后让桓温过目,桓温觉得很有趣,想乘酒兴调侃他一番。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后遂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参军帽、落帽参军、风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
345年,孟嘉奉使进京,兵部委以尚书删定郎。孟嘉不谢官,也不就职。晋穆帝司马聃久闻孟嘉才名,赐见东堂。孟嘉不想见,以足疾不便拜见为由推辞,皇帝只好下诏派人扶着他晋见。此后,他调任从事中郎,稍后任长史。346年,他辞官还乡,任阳新县令。在衙门中,由于他为人严正,很少闲杂人员来往。孟嘉很爱读书,如果读书有了心得,内心喜悦,就驾车到龙山,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直到天色昏暗才痛饮而归。孟嘉也是非常热爱自然的。在任长史时有一次他的上司桓温曾问他,为什么音乐弦奏不如管奏,管奏不如口唱?他回答说:那是一个比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缘故。349年,孟嘉病逝,墓葬于阳新县龙港镇龙山麓的孟家堰。
四、人物评价
孟嘉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甥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虽然出身名门,但到他父亲一代,家势衰落。他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病逝,只得与生母孟氏和同父异母妹妹三人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不仅像当时一般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学了儒学《六经》和文、史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同时接受了儒学、道家两种思想影响,培养了“猛者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这时孟嘉虽已去逝,但陶渊明通过母亲对外祖父为人处世了解得非常透彻。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遗风。学者逮钦立说: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可以得到印证。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还在《饮酒二十首并序》(十四)诗云:“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由此可见他的读书、饮酒习惯跟外祖父确实如出一辙。
陶渊明对其外祖父孟嘉是非常敬佩的,母亲去逝后,为纪念母亲,他专门为外祖父作传,即《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以称道的口吻论述了外祖父孟嘉很多逸事。陶渊明后来成为著名隐士和田园诗人,可以说与外祖父是很有关系的。另一方面是孟嘉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孟嘉落帽”,被传为重阳佳话。许多著名诗人在重阳诗中都提及过。如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杜甫《九日》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宋祁《九日置酒》诗:“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辛弃疾《玉楼春》词:“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康与之《重九词》:“落帽孟嘉寻箬笠,漉巾陶令买蓑衣。”
明朝著名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吴国伦(阳新县浮屠镇人),还曾亲临墓地祭扫孟墓,并赋诗云:“为问阳新令,谁如孟氏贤?孤坟不可吊,虚识永和年。”孟嘉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五、历史典故
龙山本在荆州,可在阳辛村旁却有一座落帽山。这座山形酷似一顶官帽,传说与孟嘉落帽有关。
据《晋书孟嘉传》载,公元345年,征西大将军桓温任江州刺史,他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桓温的四个弟弟和两位外甥都列席其中。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秋风送爽,芳香袭人。突然,一阵山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旧举杯痛饮。桓温见了,以目示意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
不久,孟嘉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吩咐人把孟嘉的帽子捡回来,并让参军太原人孙绰写了一篇短文,嘲弄孟嘉,并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准备乘酒兴捉弄孟嘉一番。孟嘉回到座位后,发现自己落帽失礼。但他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发现了帽子下面的那篇短文。孟嘉非常镇定自若地把帽子戴正,然后从容地拿起桌上的短文看了一遍,随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地写就一篇文辞超卓、诙谐幽默的佳作,为自己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传阅后,无不击桌叹服。
很快,孟嘉落帽之事成为一时美谈,传遍大江南北。次年,孟嘉奉旨进京,路过家乡,想顺便回家看看母亲和二弟。当时,孟嘉一心赶路,山风迎面把他的帽子吹落,他却浑然不知,等回到家后才知道自己的帽子掉了。可这时天色已晚,无法寻找。次日,因担心误了进京时间,孟嘉匆匆忙忙辞别母亲和二弟向京城而去,把那顶帽子丢失在家乡的土地上了。
孟嘉离家几天之后,阳辛地区下了一场大暴雨,群山蓄积起来的山洪奔涌滚滚,整个阳辛置于山洪冲击之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阳辛东头突然冒出一座像帽子般的山头来,挡住了山洪来路,使其改道绕行,保住了阳辛。后来,阳辛人就把这座山叫做落帽山。
六、家庭成员
1、曾祖
孟宗,字恭武。三国孙吴时官至司空,为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的主角。
2、祖父
孟揖,晋惠帝元康(291年-299年)年间担任庐陵太守。
3、子女
孟氏,孟嘉第四女,嫁陶潜(陶渊明)之父。
4、外孙
陶渊明,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七、墓葬
孟嘉墓位于湖北阳新富水水库东北的孟嘉山。因年久失修,今濒于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