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震撼沿袭2500年小黄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
震撼沿袭2500年小黄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
图/文 羽佳
在去黔东南前,曾对小黄侗族大歌有所耳闻,那是一个没有伴奏、没有指挥,而发出多声部的合唱。但是,令
人震撼的是,这里祖祖辈辈都是口口相传,他们既没有文字,也没有乐谱,却能唱得非常美妙动听。
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大歌的教育与熏陶,所以,这里的人们,小到3岁的娃娃,大到80岁的老人,无论男
女老少,个个都是唱歌能手。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诠释了
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
我们那天去的时候,恰好是中秋十五国庆假期,路上大塞车,计划下午到小黄,结果赶到从江的时候已经是傍
晚时分。车子在盘山小路上左右旋转,隐隐约约被密林深处小黄侗族大歌的传奇,披上神秘的面纱;也隐隐约约
感觉路况非常危险,山路狭窄、弯多、且陡峭,幸好是夜晚看不太清楚,否则,会多出许多尖叫。
进入小黄村只有这一条路,村寨四面青山环抱,村中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塔形的鼓楼像是一件艺术品,非常神
秘,吊脚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恬静、原始、淳朴,商业气味还不是太浓
厚。
小黄村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
面,离县城20余公里。
侗族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村里现有2000多人,拥有52支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歌队,不仅有姑娘队、罗汉(男青年)队,亦有娃娃和老年队,
60所“传歌堂”。
为我们表演的队伍,早早的已经在鼓楼前等候。
节目内容包括侗族大歌演唱、侗族大歌联唱、侗族抬官人、侗族情歌(木叶歌、牛腿琴歌、侗笛歌)、四季劳动
歌、行歌坐月、琵琶弹唱、侗族斗牛、侗族婚俗、服饰、踩堂等。
《蝉之歌》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
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
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
只听蝉儿声声鸣,
蝉儿声声心悲切,
像是可怜我单身。
静静听我模仿蝉儿鸣,
希望大家来和声,
我们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
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
歌唱我们的青春,
歌唱我们的爱情。
小黄侗歌被侗族地区称为“嗄小黄”、“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
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乐器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上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
小黄侗歌所获得的荣誉:
2009年,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986年10月,被邀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歌声倾倒整个巴黎。
1994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侗歌之乡”。
1996年7月,被巴黎艺术界誉为“清泉闪亮之音乐”。受到了法国外长夫人的接见,侗族大歌从此登上了国际艺
术的大雅之堂。
1996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1年被从江县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侗族大歌)艺术之乡”。
2012年7月22日晚,由韩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新加坡皇廷文化交流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彩虹杯·歌韵
东方”国际合唱比赛中,从江县小黄少儿侗族大歌合唱队一举夺得“民歌组金奖”和“卓越风雅艺术表演奖”两
侗族大歌分为四大类:
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
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
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侗族大歌与其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
由一人领唱,然后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把听
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娃娃队童声单纯嘹亮,天真活泼;姑娘队的歌声清纯如水,慢慢注入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田;罗汉队的声音深厚如
山,似穿透天地万物,给人一种神奇的享受。
据介绍小黄侗寨,历来就有侗族大歌“饭养身,歌养心”之说。节日喜庆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
劳动以歌传言。
小黄人晚睡晚起,一般下午才开始唱歌,一直唱到晚上。初三初四有大规模的大歌,初五至初七只有一般的男女对歌。
侗族人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智慧、学养、知识、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受人尊重。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
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此极受尊敬。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其音乐内容、
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
接表现。
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
与欣赏的民间音乐。
侗族人也比较喜欢自弹自唱。
小黄侗族大歌从五十年代起,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走向全国。近几年来,还冲出山门,走向世界。五、六十年代,小黄歌手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有吴仕雄、潘锦仁、潘大安、潘光才、潘凤高等,特别是女歌手吴奶娓花,不仅精通大、小歌,还能自弹自唱,只要她听到外地唱的侗、苗歌,学几遍就能唱,音调准,音符不走样。
小孩从呀呀学语起,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歌,女童5岁开始穿裙子,也就开始与伙伴一起自由组成歌队了,请公
认的唱得好的歌师来教。歌师的教学无偿奉献,而乡亲们却视为极神圣的职责。歌师对歌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她
们除了田间耕作、家务劳动外,整日带着歌队,直到这群女孩长到十七、八岁出嫁为止。在小黄,没有一个儿童
不进歌队的,不论男女,婚前经过十几年的训练,婚后仍然加入歌队,直到年迈歌唱不动为止,不少家庭三代人
都分别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歌队里,这些歌队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都有位置。
三江镇的清晨,侗族大姐挑着两篓鸡赶集市。
还有钓鱼的老伯,自得其乐。
侗族特有的粉肠,里面卷的是豌豆,调料有辣椒、小葱等。
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