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元对谈:看似不可能的事,是怎么被实现的?
上一周,Chien和Alex去了深圳。十二月里二十多度的气温让人很有行动和讨论的活力。在两场会议中间,两人坐在楼下路边的咖啡馆吹风。稍作休整的同时,复盘起过去一年时间里经历的各种场景,突然有了以下的对话。
从grit的品质开始聊起,从大脑面对负反馈的机制,聊到人的“情绪母语”与“情绪应用”,再进一步聊到童年的成长经历。
Grit的原意是“沙粒”,也可以翻译成“坚毅”。但这个词在实际应用语境中的涵义,要比毅力、勤勉、坚强等单个词的含义更加丰富。
拥有grit的人,能够始终坚持原则,忍耐无聊甚至痛苦,不断激励和调整自身,坚决高标准执行,最终达成长期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力量的品质(character of strength),我们叫做grit。
困难但正向的挑战给予grit足够的营养物质,把它包裹成一颗珍珠,而无谓的吃苦并不能打磨你的意志,反而会逐渐把你的grit消耗成尘埃。
我们把这段富有启发的对话转录出来,分享给大家。
溯元对谈,与高能的大脑共度10分钟。Enjoy!
阅读提示:这篇文章越读越好看,真的能够因此慢慢进入Chien和Alex的对话场域,请一定看到最后噢!
溯元育新创始人。对审美、结构与细节高度敏感,坚信我们处在精神变革的时代开端,值得更好的时代精神。致力于梳理与阐述商业文明与人类心智的代际变迁。
曾任职于新风天域(前黑石亚洲创始团队),完成了亚洲首个在纽交所的SPAC上市,并收购了中国最大民营医疗集团「和睦家」。从百亿规模交易和全球数百个顶尖机构投资者的切磋中转身,专注于洞察全球顶尖投资机构的最佳实践。
转载与商业合作请至:
溯元育新后台留言,或联系微信号:EG-media,我们会发送相关转载规范。
本文共4139字
推荐阅读时间10分钟
Alex:诶你说,一个人的grit,是可以培养的吗?
Chien: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说,这和人在面对挑战时的大脑反应区域有直接的关联。
当一个人面对相对负面的结果,如果他大脑活跃的部位是杏仁核,(这个区域和他的情绪以及自我认知相关),那么他就不太容易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因为他在情绪上会感觉沮丧;但如果他大脑活跃的脑区是前额叶,就会更加关注最终的目标,从而感觉充满挑战,就像打游戏一样。因此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难以坚持的人,往往是因为在情绪上在反复受虐。
在游戏上你不会真“死”,而且大脑是清楚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再挂掉100次也一定要过去,但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投射到杏仁核上,大脑就会感觉我要真的死了,有研究说,大脑因为这样的情景感受到的痛感和手断掉的痛感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会下意识的避免。
在游戏中,有美妙的画面去吸引你的眼睛,又会有极佳的机制让你知道你不会真死的,从而引导你不断将各种负面的情绪只映射在你的前额叶,处理挑战。
所以你要创造一个环境,让他感到非常安全的同时,又给他尝试以正向的反馈,他就会慢慢的把一个消极的反馈,看作一个有趣的挑战。比如说,你每个月给人5万块钱,又给到很高的目标,就很容易培养他的grit,不然反而不容易培养。(笑)
Alex:虽然这么说,但很多投行里的人好像没有很大的grit。
Chien:因为只给钱,没有给够挑战。给钱但不挑战没用,给钱又给挑战,就容易培养grit。
Alex:是的,因为太安全了,却又太机械和消耗了,你每天都不会有特别大的挑战。久而久之人会被慢慢消耗掉,而不是被打磨成坚硬的沙子。
Chien:所以游戏公司的人那么猛,对吧?不管做成没做成,每个月都赚10万,那肯定要做最离谱的事,然后唱歌来上班,下班也不愿意回家,把游戏公司本身做成一个游戏,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最好的游戏。
Alex:我有很强烈的感觉,如果想象一件事没有做成,你就感觉很挫败的话,就会感到恐怖,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这个事,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相信我们的团队能够克服这个挑战。但前提是我们拿到能给大家发足够多钱的融资,我们做融资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给大家发足够多的钱,然后告诉大家目标就在那,就那么高,大家未来1080天就朝着那个目标跳了。
Chien:其实今天和我们沟通的那位基金合伙人说得很好:大家都知道,溯元的50个基金研究完,自己就是一个一级市场评级机构的创始成员,设置的目标完成,我们立刻就变成评级机构了,他能get到这一点,就觉得非常好,想想这件事情我也能做,一群人在一起,就更能做成。
Alex:他还提到我们设计的机制很有意思的,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机制,大家研究完50个基金进入下一个阶段,所以grit还是比较重要的。
我以前认为有些人有grit,有些人没有grit,就跟大理石雕像一样,这个人雕一会,你就知道这块石头还能不能雕。现在意识到,grit是需要开发的,但现在好像每个人都有grit,只是有些人开发快,有些人开发慢。
Chien:不完全是这样,而是有些人开发得早,有些人开发得晚。
有些人8岁的时候就开发了,到18岁、28岁的时候就一直有,但有些人在28岁的时候还没有开发,但开发早的人也要从8岁开发到12岁才开发出来。就跟学汉语一样,母语是什么,在接受新的语言时,内心是怎么翻译的,其实学习一门语言大人学的并不比小孩慢,只是大人能拿出大段的时间少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大人会另外一种语言,所以一门新的语言对他来说 It's not necessary
(不是必要的),有back up plan(有后备计划),但本质上大人不比小孩学得慢,而且比小孩快。
我们俩每天学8个小时,只学一门语言的话,三个月肯定可以学好,但小孩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对很多事情的底层机理有错误的认知,像小孩学语言学得快,需要语言环境,都是错误的。
所以你给28岁的人去安装grit的程序,如果强度足够高,三四个月也能行,但你要考虑到,他就是会退缩,因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依靠,不必要去安装新的驱动。
Alex:我总会害怕把这些人给压垮了,但其实我们吸引来的都是成年人,压到不行,他就自己fall back on the ground(往后一躺)了,再想其他办法。
Chien:有可能会压垮的。
Alex:对。我自己也是会被压垮的,不存在永远压不垮的情况。
Chien:比如你在中国,天天让同事在办公室讲德语,他就会觉得你神经病。你要告诉他,我们明年要去德国做业务,他就说ok好。所以你培养grit,还是要给予不断的反馈,有德国家族发邮件过来,还有人来办公室拜访,他自己会给自己 visualize(具象化)这个事情。
因为要给大家visualization(具象化)这个事的质料,否则他会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的。我们融资的情况也要回去讲,也是不断给大家grit提供质料,跟大家对齐语境。
因此纯压还是会压坏。要想rationale(让人觉得合理),就必须给人创造rationalization(合理化)的场景,不然就没办法产生共识,对destination(目的地)没有想象,对context(背景语境)没有认知,肯定容易垮掉。因为grit本身就是难以培养的东西,这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底层语言:情绪母语。
Alex:广而推之,你的同理心也是一种情绪母语。
Chien:是的,同理心也是情绪母语,如何处理同理心是你的情绪逻辑。比如我原来同理心很强,但只能一直开启同理心,就会经常很难受。当我知道我可以随时关掉,这样才能更好掌握自己的同理心。就像小朋友到了四五岁之后才意识到世界上还有除了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因为他很小的时候,会当同一种语言来对待,如果一个小朋友在成长的时候,家里讲4种语言,他一定比较晚才开始说话。
Alex: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帮助我锻炼了grit,因为它挺难的,但我又知道我学不会也无所谓,很安全。我也有怎样都说不好或者记不住单词的时候,但我觉得很安全,因为就算这样,英语考试不会有任何问题,父母家里也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它就变成了一个有特别高安全边际的事情,于是我就可以随意尝试,可以experiment不同的方式把这个技能变好,直到10~15岁之间,我仍然一直在尝试把这个英语讲好。
我去参加斯坦福的辩论项目是我英语表达挑战的顶峰,我完全被母语之外的语言压感冒了,但感冒好了之后就适应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这个I got this,突然就会了。
当时压力真的很大,因为我之前没做过,周围小孩都是有辩论经验的,会有人给你塞了一堆新的阅读材料,是原先阅读量的5倍甚至10倍,最恐怖的是只有一周培训,接下来就是一周7天不间断的辩论赛,每一场比赛都有裁判当场给你评价,而且评价都还非常非常直接,当场说你赢了输了为什么。这个事情给我非常大的压力,第一天我把脚崴了,第二天我感冒了,第三天我休息了一天,但第四天就一切都好了。
我当年7月份去的斯坦福,8月份就拿了一个全国的竞赛名额。我之前没打过全国赛,但最后400人中,我拿到speaker points的第三名(辩手评分,衡量一个人的辩论技巧和风格),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是一种应对方式,而其他人是另一种应对方式,不同的情景下如何给自己的情绪主动编码,让自己的情绪适应当下的环境。
我一直没想到原来是先有一个底层设施,有了底层设施才会有尝试的勇气,你才能开发应用,适应不同的场景,这是两个层面的事情。
Chien:我从前一直有个错误的观念,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确的应该是“你成为人上人,必吃苦中苦”。为什么?因为你吃的苦并不guarantee(保证)你能成为人上人,而且这句话还是有因果性的,从小我妈就跟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然后我就一直在自找苦吃,其实没必要。
因为你要先找到你要成为哪种人上人,才决定你要不要去吃某种特定的苦。
所以这句话说的完整一点,叫做“吃得了苦中苦,才有可能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只要吃了苦中苦,就会成为人上人”。逻辑更加清晰一点,叫做“为了成为人上人,这个过程中你不可能不吃苦中苦”。
从错误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到正确的“为了成为人上人,这个过程中你不可能不吃苦中苦”我走过了六七年的时间,为什么?因为我一直在特意地找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去做。
Alex:你身上的这个特点曾经特别明显,我几年前遇见你的时候心里就想,你为什么要把自己整的那么别扭,这是为什么呢?
Chien:因为我想成为人上人啊,所以要吃得苦中苦啊。这个逻辑代码错了,完全是倒过来了。吃得苦中苦,它有正外部性,但是它的正外部性不一定要通过副作用的方式去获得。你没有必要先去不知道任何方向的,去扩大你的能力边界,然后再回来去做一件能力边界不匹配的事情。
我原来的选择逻辑,是在所有的事情里面,哪一件我最讨厌,我就去做。后来发现错了,完全反了。
Alex:这个不适应人的本性。
Chien:而且它会使你的同理心变差,它通过牺牲使你变强,其实一个人健康的变强并不需要牺牲任何东西。除了牺牲你的时间,但你变得更健康,变得更加强壮,逻辑情绪各方面东西都变得更好,这是做领袖的关键。而不是你吃兴奋剂,通过损害自己的长期价值去争取金牌的逻辑。
Alex:如果我们把18年的Chien和2020年的Chien进行对比,做一个语料库分析,比如你1年说了10万句话,对这些话做一些统计分析,肯定有几个非常明显的词,这些词背后又有特定的意象,可以把这些意象剥离出来。
18年的Chien的语料库中最多牺牲、崩溃、没有办法,这几个词都是比较负面的。2020年的话就是:开心、可以试试,没有必要。
Chien: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是没有必要。
Alex:我今年跟以前最大的变化,是“坚持”,我会提坚持非常多。
Chien:2018年以前我还经常说一个词叫“傻逼”,因为我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我觉得他们错了,“对”和“错”也说了很多。
Alex:(笑)这是因为和你所在的地方有关系吗?
Chien:大概和那时候的我对自己不够满意有关系,现在就满意了。
Alex:对,我觉得回头看,还是我们逐渐收束了震动的程度,达到了一种在特定波段稳定震动的状态。
Chien:对,我们把今天的对话转录出来,也通过这个传递一个认知: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总是会出现的。这两个人会一直在这里,只要让他们保持这样的dynamic,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