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 一件往事

          尘封的记忆—— 一件往事

蔡集成

我最早知道韩麟符的名字是在1990年出版的《红山文史》第四集李在洲先生的文章《赤峰教育界知名人物》里,但文字非常简略,只有200多字。1996年出版的《红山文史》第六集刊登了谢野先生《韩麟符轶事》一文,可里面没有提到韩麟符从事的政治活动,只是写了一些私生活方面的事,颇近于“花边文学”。也就是在这一年,有一天,高云华主席给我打电话说,宝山区文史委的张百奇来咱们政协了,你过来咱们见见面。就是在这次见面中,我知道百奇正在为恢复韩麟符烈士的名誉而奔波。两级地方政府、两级政协机构对于这件事都非常重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地区能出现这样的人物是我们历史的光荣,从此我就开始关注韩麟符的革命事迹。在这些事迹中多处出现他的侄子韩述愈这个名字,这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1965年春季开学,那时我在赤峰二中读初一。那时的二中学生食堂没有餐厅,一日三餐打饭吃饭都在教室,每天按时把饭菜抬到教室,400多住宿生,有四间教室承担这种打饭窗口。我那时在高三(4)班打饭,在这个“窗口”打饭的共有119人,尽管只是一饭一菜,可百十多人排队打饭也得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就注意到他们班级的板报。忽然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十六开纸竟有20多页之多,整整齐齐贴满了教室后墙,题目是《思想汇报》,里面写的是作者寒假中在村里参加社会实践的事儿。

那时的假期,学校规定学生都要参加社会活动。记得这年寒假,我到三中街公社下辖的西横街一个居民小组,组织居民政治学习。三个家庭妇女,一人织毛衣,两人纳鞋底,13岁的我给她们读《毛选》。多年后,我想起那个场景,“革命生产两不误”这句口号就涌上了我的心头。

且说这篇文章的内容令我吃惊,作者写她和贫下中农们一起政治学习,忆苦思甜,她勇敢地揭发自己地主家庭的剥削史。更令我震惊的是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一天晚上,我从队委会学习后回到家里,我那个当过反动县长的老子还没有睡,看见我就是一顿训,一个姑娘家家的十八到九了,一天到晚在外面疯跑,像什么样子!我知道他反对我和贫下中农在一起,这是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我没有吱声,躺在被窝里,我心中的暗暗地说,我和你的斗争开始了······”文章的署名是韩淑芹。

当年的高三(4)班我再熟悉不过了,不光是一日三餐都要到他们班,而且这个班还是我们的辅导班,在生活上照顾我们,每周都有两个同学轮流住在我们宿舍,帮助我们打洗脸水或洗脚水。那时二中水房和宿舍隔得很远,中间要斜跨整个操场;冬天晚上学校要烧一锅辣椒水,给学生烫脚,因为那时能穿得起棉鞋的人并不多。我还记得有个叫李海龙的同学经常给我们理发。

高三(4)班共有43人,绝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女生只有7人,有一个姓齐的同学,听说是市委书记的女儿。还有两个是校篮球队的,其中一个姓徐,打中锋的,她的个子全校最高,同学们背地里称她“许大马棒”,这是看《林海雪原》看的。韩淑芹也很有名,她是班主任司凤岐校长树立的同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积极要求进步的先进典型。在我记忆中,她个子不高,梳两个小辫儿,圆盘脸,大眼睛高鼻梁,穿着一件绿格的大襟儿棉袄,一幅温婉可人的模样。她挺活泼的,有一天,我看见她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有两个男同学议论道,韩淑芹咋这么美?嗯,听说她的入团申请批下来了。

很快就是“文革”了,高三(4)班的红卫兵们贴出大字报,说她是个“黑典型”,其实矛头对准的是司凤岐校长,说校长“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把反动家庭出身的学生当成我们学习的榜样,用心何其毒也!”一天早上,校门口贴出一张“勒令”:“所有‘黑五类’的狗崽子们立刻滚回家去,造你们老子的反!”从此,我记忆中再也没有见过她。

我曾跟父亲说起过这件事。说有个同学她的父亲当过伪县长,父亲随口问道,她姓啥?我说,姓韩。父亲惊奇地叫了一声,是韩述愈吧!她们家是在哈拉木图吗?我说,不知道。后来,我在翻阅父亲“文革”中交待历史问题的材料时,发现了父亲和韩述愈的交往。这一情节,我在《红山文史》第九辑《流亡岁月》中已作了披露。

父亲当年的交待材料

根据文史资料来看,韩述愈先生也有着传奇的生活经历。

1927年,他在赤峰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艺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陈半丁、齐白石等,这期间(1928-1933年)他同三叔韩麟符生活在一起。1931年2月9日,韩麟符等三十多名共产党人被捕,韩述愈和中共中央特派员一起展开营救活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韩麟符叔叔在狱中买通看守牛宝正,借外出购物间隙送便条书信由我转递各处,并带回复信”,“韩麟符叔叔命我请齐白石老师画四条幅水墨画赠送监狱所长栾某(东北人,他自到我处取的),从此,生活在狱中的人,精神减轻压抑,更好地调整了囹圄苦闷情绪,灵通了内外消息。”

1946年3月,韩述愈出任国民党赤峰县党部书记。同年5月,他同县长孙明一起在赤峰头道街老戏园子,召开有千余人参加的“拒毒”大会,韩述愈致开幕词。会后由九十三军军长卢浚泉在三道街广场主持焚烧了大量鸦片,韩述愈在场作了讲演。

这期间,他在赤峰地区发展了600多名国民党员。

1947年6月6日,他率领县党部人员随九十三军从赤峰撤退,行至宁城汐子一带遭到我军伏击,仅他和秘书李大中侥幸逃脱到了锦州。在锦州时,他先后组织了“赤峰难民会”和“热东干部培训班”。1947年秋,孙明调任热河省参议长,受省党部指派,韩述愈担任赤峰县长一职。1948年3月,奉热河省令赤峰县政府归热东办事处管辖,韩述愈任热东办事处副总指挥,总指挥就是当年同韩麟符、郑丕烈、陈镜湖并称“热河四杰”的杜真生。1953年,韩述愈在北京被捕。

任琪先生撰写《韩麟符传》时,曾和韩述愈先生多有书信来往。1995年1月8日,他在给任琪先生的信中说,“邮到淑芹那的信和材料,她放寒假后会为我带来的。”这些信件证实了他是韩淑芹的父亲,韩淑芹是他的二女儿。

2018年,我开始编写《红山文史》时,就想联系韩淑芹同学,可当年高三(4)班的同学,竟无人知道她的音讯,倒是高三(1)班的吴文魁同学告诉我一个消息,说她应该生活在宝山区。最后我终于查实,我这位学姐在宝山区实验小学退休,2010年因车祸而不幸离世。

人生就是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写文史没想到竟是如此悲凉。

韩麟符,韩述愈,韩淑芹,祖孙三代。

从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到四十年代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流亡县长,再到六十年代同反动家庭决裂、光荣加入共青团的热血青年。祖孙三代人的生命轨迹,为我们赤峰地区百年历史沧桑做了诠释。

作者简介:

蔡集成,生于1953年,哈达街人。“老三届”最末一届,下过乡,挖过煤。1977年,考入师范院校,在教师岗位退休。

打赏扫码  谢谢抬爱
(0)

相关推荐

  • ​犁夫 :在赤峰,眺望诗和远方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在赤峰,眺望诗和远方 作者|犁夫  主编|幽梦静美 随意翻开草木的章节,在红山之上,眺望.任大辽的古风,在我的耳边呼呼作响. 八千多年的往事,一 ...

  • 第四百一十篇   赤峰博物馆馆藏红山文化遗物(二)

    (续) X 图16 赵宝沟文化器物分布图. 图17 几何形纹黄褐色陶罐 赵宝沟文化,赤峰市 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遗址出土,赤峰市博物馆藏. 图18 陶钵 赵宝沟文化,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遗址 ...

  • 裤子 | 韩乾昌

    前阵子,上班路上,昂首阔行,高抬腿不可一世,忽觉某处飕飂有风,一摸,一对白板,喊出的却不是"和了",而是"妈呀!" 原来牛仔裤"狗窦大开". ...

  • 第四百一十三篇  赤峰博物馆馆藏红山文化遗物(五)

    (续) X 图59 红山文化勾云型玉璧. 图60 石雕女神 赤峰市博物馆馆藏. 图61 玉钺 双面弧刃,长17.5厘米,厚0.7厘米,钺头刃处有缺,下端中间有直径为0.7厘米的对钻小圆孔.赤峰出土.

  • 第四百一十二篇  赤峰博物馆馆藏红山文化遗物(四)

    (续) X 图46 赤峰红山后. 图47 彩陶瓮 红山文化,敖汉旗小河沿四道湾出土,赤峰市博物馆藏. > 图48 彩陶罐 红山文化,敖汉旗小河沿四道湾出土,赤峰市博物馆藏. 图49 彩陶钵 红山 ...

  • 【山西】尚仙琴丨散文/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尚仙琴   日子,总是像流水,在不经意间冲走了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梦,还有那些艰苦而美好的童年时光. --题记 今天的语文课,我将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梁晓声的< ...

  • 殷苑拾珍第二期:尘封的记忆--甲骨往事

    殷苑拾珍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 ...

  • [发烧音乐] 黑鸭子组合《尘封的记忆》WAV CUE 清澈优美的歌声

    [发烧音乐] 黑鸭子组合《尘封的记忆》WAV CUE 清澈优美的歌声

  • 新年寄语 ▏辞旧迎新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讲好武汉故事 丰富地方文库

    2020年,是武汉人特别难以忘怀的一年!只有身居其中的人们才有切身体会,如何度过了那些恐惧.焦虑.彷徨.无奈的日子,但愿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宅在家中在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忧心忡忡,不敢越雷池一步,熟悉 ...

  • [散文随笔]我记忆中童年往事...

    我的童年生活 那河,不再是记忆中的波澜壮阔:那树,不再是我眼中的茂盛耸立.我那美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岁月的积累,沉淀了许多尘埃,但它们拥有最美丽的色彩,有酝酿许久的甘甜.没人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童 ...

  • 【记忆】高考往事(下)

    高考往事(下)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我记得当年自己是一气呵成的,还自以为写得很辨证:先是分析好习惯的利,接着论述坏习惯的弊,进而得出好习惯要保持.坏习惯要克服的结论.今天看 ...

  • 【记忆】高考往事(中)

    高考往事(中) 一趟高考,六份试卷,六场答题,满打满算也就三天时间,但是为之付出的苦辣辛酸却是十载寒窗.尤其是高三这一年,今天再来回首,都为自己能够挺过来感到庆幸. 1. 从迈进高三的第一天开始,注定 ...

  • 【记忆】高考往事(上)

    高考往事(上) 回望我的高考,一晃竟是三十年了.但是三十年前的高考往事,历历在目,时至今日,我还经常在梦里被高考落第的噩耗惊出一身冷汗! 1. 我是在1988年7月参加当年的高考.于我而言,高考的序幕 ...

  • 尘封的记忆——追忆洛宁女烈士李文英

    一年前,徐肇基将军胞妹徐遂临终前对儿子韦庆成讲述了自己的好姐姐.怀念一生的亲人李文英(1926--1947)烈士的英烈事迹,揭开了人们尘封七十四年的记忆.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李文英烈士的事迹告知后人,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