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发现一块残碑,碑上刻了一错字,专家大喜说:陈园园墓找到啦

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描述的就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一段红尘佳话。

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家喻户晓的,也因为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才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风尘女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下,成为了后世几百年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

康熙十二年,投靠清政府的吴三桂又在云南造反,在云南建国称王,国号大周,1678年,吴三桂病逝在长沙,1681年清政府派大军镇压吴三桂残余力量,最后被灭,从此,陈圆圆消失在历史上,不知所踪。

原来,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人就发现了陈圆圆的墓在马家寨,但是没有引起关注,到2010年,专家在此来到这个地方调查,才明确了当时陈圆圆最终的落脚之地和葬身之所!当时专家发现对方墓的时候,墓碑上没有明确写明是陈圆圆之墓,虽然这个村子叫马家寨,实际上这里的人全姓吴,这里有上千口人,都是吴三桂的后人。

我们都知道陈圆圆本姓“邢”,后来才改姓为陈的。当时的专家是这样解释为什么墓主人姓聂,还不直接写陈,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时局问题,怕清政府会追查,而另一个解释呢,陈圆圆的本姓“邢”右边是一个耳一旁,改名后的陈,左边是一个耳字旁,聂表示双耳的意思,表示“陈”和“邢”实际上就是一个隐藏的暗姓。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专家不解释还真不好猜测。刚刚得知陈圆圆墓找到了,专家进行了挖掘,里边让你吃惊的画像《岑巩县志·文物名胜篇》记载:"陈圆圆墓(考)。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葬于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鳌山寺南端。""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其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马家寨名为马家,实际居住者全部姓吴,历来自称吴三桂后代,如今吴氏已有后裔 1000多口。为保护陈圆圆墓,雍正年间立碑之后未进行重修。……据吴氏相传,陈圆圆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皇伞、御字簿、大刀、金银等物。同时,马家寨还有《七颗针的寿鞋》、《吴启华藏身达木洞》、《襄子家屋场》和《马宝护送陈圆圆》等传说故事。"基本简介《岑巩县志·文物名胜篇》记载:"陈圆圆墓(考)。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葬于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鳌山寺南端。""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其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马家寨名为马家,实际居住者全部姓吴,历来自称吴三桂后代,如今吴氏已有后裔 1000多口。为保护陈圆圆墓,雍正年间立碑之后未进行重修。……据吴氏相传,陈圆圆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皇伞、御字簿、大刀、金银等物。同时,马家寨还有《七颗针的寿鞋》、《吴启华藏身达木洞》、《襄子家屋场》和《马宝护送陈圆圆》等传说故事。"简介陈圆圆墓,位于贵州省岑巩龙鳌河畔的水尾镇猴子山东麓。明末美女陈圆圆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场倾国倾城的故事,亦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死后,就葬在贵州的岑巩龙鳌河南岸,直到现在尚鲜为人知。

原来,吴三桂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吴应熊,清朝庭的额附(附马),被清王朝谋杀。一个叫吴启华,曾出家,不久还俗,死后葬于马家寨狮子山南麓;两个女儿,长女嫁给郭壮图;次女嫁给胡国柱,三个孙子,一个叫吴世藩。吴三桂死后,由吴世藩在衡阳嗣位,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与姑爹郭壮图一起自杀于衡阳;一个孙子叫吴仕龙,与陈圆圆同入思州,出家终身,死后葬于马家寨狮子山南麓;再一个孙子叫吴仁杰,死后亦葬于马家寨狮子山南麓。

当时的马家寨是一片原始的森林,芦草丛生的荒地。马家寨经过吴启华、吴仕杰等的开发,人口繁衍。到今天已经成了千人大寨,尚有分支居于孔塘。为什么起名叫马家寨而不叫吴家寨呢?这其中的奥妙便是:一来为了掩人耳目,保护吴三桂子孙;二来是为了纪念马宝。但马家寨之名给吴氏家族带来了麻烦,不明真相的人,把马家寨吴氏当成了马宝的后裔,使吴氏家族有口难言。吴氏墓地,位于狮子山南麓的马家寨东西两侧。墓冢集中,排列整齐有序,至今数百座,是岑巩境内独具特色的墓地。始祖墓是陈圆圆,二世祖墓是吴启华;三世祖墓是吴仕杰等。可依次查询到如今。亦可以说是马家寨吴氏一部完整的家族史。陈圆圆经历陈圆圆,苏州(古称吴门)人氏,字琬芬。生于邢家,起名沅沅。年幼丧母

陈圆圆墓 ,父亲将她寄养姨爹陈家,改圆圆。姿容俊美,能歌善舞,誉名苏州。14岁时,姨父母遭乱身亡,圆圆沦为红尘名妓,被嘉定伯周奎买来献给明帝思宗,因国势低落,思宗忧国,不纳。吴三桂慕陈圆圆人才,以千金聘娶。闯王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陈圆圆被闯王麾下的大将军刘宗敏强占为妻,后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将陈圆圆复又夺回。吴三桂驻守云南时,陈圆圆被封为正妃,深受宠爱。吴三桂病故之后,清王朝下旨,灭吴三桂九族。陈圆圆携儿孙潜逃。在军师马宝的掩护下,以声东击西、金蝉脱壳的妙策,才使陈圆圆及子孙避开清军的巡捕视力圈,进入思州龙鳌里后,化整为零,分住各寺庙。陈圆圆住天安寺,马宝住鳌山寺,吴启华住厢子屋。为确保安全,抚育吴三桂的子孙,陈圆圆削发为尼,改名寂静,字玉庵。马宝出家当和尚。安顿好后的马宝,经常下山探望陈圆圆和吴启华等人。马宝常走的一条山岭,后人称之为"马迹梁"。现称之为"马家梁"。陈圆圆和马宝都修道至终。陈圆圆死于耄岁,马宝殁于上寿(古人的说法,人活到100岁叫上寿,活到80岁叫中寿,活到60岁叫下寿。)。

陈圆圆墓陈圆圆墓葬于寨西的绣球山,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碑。碑文书:"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孝孙男吴仕龙、吴仕杰,曾孙吴大经、吴大纯,孝玄孙吴朝达、吴朝选、吴朝魁、吴朝政、吴朝玺、吴朝柱、吴朝相、吴朝值;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月吉日立。碑文十分费解,秘传人说,碑的正文为何写吴门聂氏,不写吴门陈氏,其中另有蹊跷。主要是为了避风险和防人盗墓。此事只有马家寨吴氏清楚,外人是很难知道的。墓碑上虽写的是聂氏,但家族内部古往今来一直称始祖陈老太婆墓,没有任何人叫始祖聂老太婆墓的。聂字写得很蹊跷,当时无人能读懂此字,因雍正年间无简化汉字。墓碑正文虽字不多,是经过反复推敲取双重意思的。吴门指的是吴家和苏州(苏州古称吴门),"聂"隐指陈、邢二字。陈圆圆本身就有陈、邢二姓氏。而陈、邢二宇均有耳部。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所以

用双耳"聂"字下部分的"双"字,又巧隐"沅沅"、"圆圆"双名;双字、双音名。聂字通隐陈圆圆、邢沅沅之名。这便是马家寨吴氏秘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墓碑上正文的"位席"二字,表示地位,陈圆圆是吴三桂的爱妃(原配夫人是张氏),吴三桂称帝时,陈圆圆应该是皇妃地位,不同普通人身份。墓碑上写"位席"二字,当时是没有这种写法的。陈圆圆墓已引起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前来游览、考察的专家、学者、游客络绎不绝。陈圆圆墓之争在昆明人的眼里,陈圆圆是昆明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大家是听着陈圆圆与莲花池的故事长大的。"贵州岑巩是陈圆圆最后的归宿之处",让昆明人愕然。仅围绕陈圆圆的死,昆明就出现了三处陈圆圆墓。(云南网2010年7月23日)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归属地,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办庆典,开研讨会,这类荒

陈圆圆墓唐事件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了。层出不穷的名人故里之争,无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表面上看,属于文化之争;从本质上看,是文化遗产维权的"经济博弈"。而大部分的"名人故里之争",几乎都演变成为口水之战,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不,贵州和昆明两座城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口水战,争夺陈圆圆香归之所。不难看出,无论是昆明还是贵州,对于陈圆圆墓的所在之地的争论,双方都没有完全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我们回顾之前的"李白故里""赵云故里"等等"名人故里之争",都无法真正拿出翔实的资料和权威的证明来自圆其说,这证明这种争辩就无多大意义。现在,从"名人故里之争"又到了"名人墓地之争"。其实,这些都不过是GDP和政绩冲动驱使下的毫无意义的口水之战。双方都希望把文化作为发展地方利益的一种手段,都希望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来带动多少的资金收入。然而,事实表明,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段,不仅不利于文化的真正发展繁荣,而且对经济发展也未必有好处。这,既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又损害城市形象、亵渎传统文化,于己于他,都不讨好。在目前,国家当然无法从制度层面去规定名人故里和古遗址的归属。要让"名人故里和古遗址归属之争"理性解决,根本途径就是在学术层面进行论证。在争执不休、无法论断的口水战下,何不静下心来好好求真学术,理性地找出权威的说法?但又谁都知道,名人故里的争夺实质上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的争抢。在争论不休之下,往往将本该严谨的学术考古与历史研究成为荒诞之剧,而由此将涌现如历史人物认知混乱、弱化传统文化载体、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等问题。所以,在学术论证之时,不能被"故里之争"所干扰,更不能被牵着鼻子走,不能让历史研究滑入功利的陷阱,学术的论争也必须避免商业色彩和世俗习气的污染。这就要求专家学者们,守住学术良心,顶住地方诱,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正做到"主持公道"。除此之外,作为地方政府,保护名人故里和古遗址本身善莫大焉;身为地方官员,积累"政绩"的强烈愿望本身也无可厚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得给予理解和尊重。而在寄希望于专家学者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历史,不威逼利诱,不妄下断论,让"归属之争"让位于求真务实的学术论证。无论"归属之争"的结果为何,地方政府也得认可严谨学术下的论证,让"故里之争"不再被干扰,不再喧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