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沟通的关键:社交意识和社交技能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交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交意识——我们对他人的感知,社交技能——我们的后续行为。

社交意识覆盖的范围很广,从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瞬间感知,到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思想,再到对纷繁复杂人际关系的洞察,都属于社交意识的范畴。

社交意识

原始同理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非言语情感信息

能感受到别人随时变化的情感:难过、开心、喜欢、厌恶等,而且这些情感往往难以掩饰,即使人们在竭力压抑自己情感的时候,真实的情感也会流露出来,我们大脑有相应的组织来自动地捕捉着一些情感信息,注意力越集中感受到的情感越准确。

适应:专心致志地倾听,适应他人

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中,我们所说的话必须和交流对象的感受、话语及行为有关系。否则,我们的话语就像出膛的子弹一样,不顾对方状态的变化自顾自地往前冲。

当谈话的一方垄断整个对话的时候,其实是在实现自己说话的欲望,而没有考虑另外一方的需求。真正的倾听需要双方互相考虑对方的感受,两边应该同样居于发言权,而且由两人共同来决定谈话的进程。

交流双方只有做到彼此认真倾听,才能根据对方的反应和感受调节自己的话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思想、感觉和意图

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原始同理心基础之上的,通过我们大脑新皮层的思考活动,可以对别人感觉和思想有意识的了解。比如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低着头站在旁边,我们在那个环境下就能清楚的感受到小男孩的内疚。

社交认知:清楚社交活动的规则

不管是能预测局势的人,还是一个朋友遍及整个幼儿园的3岁小朋友,都具有这种社交认知。我们在学校学到一些技能,比如如何交朋友,结成同盟,以及在办公室里面都遵循着同样的潜在规则。

社交认知能力强的人知道在什么样的社交场合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比如在五星级饭店用餐时候的礼仪等。而且他们善于解读社交标志,比如辨认出一群人中谁是地位最高的那一个。

这种能力可以体现在解决社交难题上,比如如何在聚会上安排一对仇人的座位,再比如搬到一个新城市后如何交朋友等。

那些能够搜集相关信息并且冷静权衡的人们可以很快地找到解决方法。如果长期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等。

了解他人的感受或者思想和意图仅仅是一个开始,并不一定能保证交流成功。社交技能是在社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社交技能

一致性:非言语层面上的交流沟通

当一个演讲者能够“控制”听众时,他的魅力就会达到极致。娱乐节目演员们非常善于利用节奏的抑扬顿挫,比如何时提高或者降低音调来逗观众发笑。这时他们是情感的给予者,而观众则是接受者。

自我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控力,当你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最好控制住情绪后再缓缓表达,否则带着情绪的表达往往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发脾气”,而不是在“解决问题”。这样往往不仅达不到目标,往往还会起反作用。

影响力:影响社交活动效果的能力

积极的影响力包括以特定的方式表达自己,从而取得预期的社交效果,比如可以使别人平静下来。善于运用影响力的人会利用社交认知来知道自己的行为,比如意识到在某些场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对彼此的关系更有好处。

有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比如抱怨“你不在乎我”,或者更直白地说“你不爱我”,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这种时候,装傻可能会更好一些。

关怀:关心他人的需求并采取相应行动

关怀他人并且承担起帮助他们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在工作中,总有一些人会非常乐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其他的同事。他们不仅仅关心自己手头的工作,因为他们明白合作能够实现更高的集体目标。

关心他人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可给予的程度,当我们关心帮助他人的时候最好抱着“不图回报”的想法去帮助别人,因为一切都是你的选择,就跟“我爱不爱你是我的事,你爱不爱我是你的事”一样,我们互不干扰。

帮助别人是我们的事,别人是否回报就是他的事,我们跟随自己感觉,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