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2020-08-23 12:45
古人讲天人合一,如《长物志》在卷一的室庐篇中,开宗明义就提出:“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
但能居山水之间者终少数,大多数依旧落于红尘市井中,古人如此,吾等亦是。
即使无法栖息于田园,却可纳自然入居所,种种清赏玩物皆依此而行之。
譬如房屋墙垣出入之门,宜『 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两旁用板为春帖,必随意取唐联佳者刻于上。若用石捆(石门槛),必须板扉。石用方厚浑朴,庶不涉俗。』
往内装饰墙壁,李渔高见则如下:『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上策是『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壁间书画自不可少。』
在室内的装饰之上,文人们则多用屏风、竹帘、帷幕等物,以增加其美感、静趣、雅风。在外儒内道中,自在逍遥。
正如明清之际,挂屏的兴起,正和了中国人“独处时都是道家,群体时都是儒家”的天性。
挂屏既可示人,亦可愉己;尤其以山水挂屏,恰恰确实兼具儒之“礼仪”与道之“逍遥”,好的挂屏其 品味亦远胜艺术水平平庸流俗的字画卷轴。
清式走向巅峰的木作技艺,与匠人们的创造力结合,或以浮雕、透雕;或是嵌玉嵌石嵌瓷,可以观本真之质,亦可以观组合之景,遂成为时人钟爱的室内雅饰之一,蔚然成风。
▽
研习君为你推荐
清中期
漆木嵌银丝镶云石四条屏
四条屏,以“四”为数,“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义丰富,譬如四季、四时、四方、四海、四德、四谛、四书等均与之相关,更是寓意着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海升平;其中尤其以“山水四条屏”和“四季四条屏”最受名家钟爱。
此套挂屏正是一组四条,四屏成堂为一套, 自清中期至今,历经百余载的沧桑岁月而无流散分离,属实难得 。
挂屏以软木髹一色黑漆为框,色泽纯正均一,包浆润泽老熟。
一色漆也称素髤、单色涂,是中国最传统的髹饰技法。器物表里俱髤涂同一种颜色,或者只是内外异色的漆器,无装饰与花纹,而以大漆自身的材质之美取胜。
为了与黑色的漆木相衬,均以细巧银线嵌为粗心均一的拐子龙纹,上下对称,装饰简而效果佳。
黑的古拙宽广与银的光华纤丽,在强烈的对比中构成了层次变化,正好与书斋的清雅静谧、厅堂的舒朗开阔交相辉映,寄托着文人的闲适之趣,逸散着传统文化的幽香。
所用的嵌银丝工艺,又叫嵌丝,源自于青铜制作工艺中的“金银错”,清代时匠人通过改良这种工艺后,把它应用到了家具文房之上。
而清中期以后,尚古摹古之风大兴,在器形装饰上均好使用青铜纹饰,此套挂屏上的拐子龙纹嵌银丝便颇有高古遗风,正与若古器色的黑漆相配; 处处可见清中期时的审美风尚。
一暗一明,一沉一显,相间搭配,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念,又令整件器具拥有了一种曲雅、淳朴、庄重的品位。
在四件条屏上,则做出四截开光,分别为海棠形、长方形、圆形及委角方形,大小不一,内嵌有十六片如水墨国画般各不相同的老云石,石质细腻,纹理变幻自然,并有因景而得的各色题句落款, 其路份与格调之高可想而知。
十六片石面之上,有云烟缥缈、苍色秋山、波涛拍案、清幽讲峭峰险石、苍山逶迤;或苍似秋山,或清幽如江川,气象万千,有形无态,如云似雾,凸显自然之神工。
江山万里,浓缩一处,皴擦点染,似有妙手天工于自然之物上肆意提笔挥墨而成,造化之巧,令人叹服,无怪乎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对云石推崇备至。
古代要展现出云石的美,需历经运料、加工、开料、切片、提景、打磨等繁复工艺,报废率极高,时过境迁后,上佳的云石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而能如此这般集各不相同的十六片景色佳美的云石汇于一堂,过了百余年,片片仍均是 全品相,原汁原味的展现清时的挂屏风采,足见流传保存传承之用心,更是难得。
整器结合文人之想象,展现出了云石造化之美的天然气韵与不工而工的奇妙逸趣, 统一而有变化,并能首尾贯气,浑然一体。在似与不似、若隐若显中,让人似置身不同之地、畅游不同之风景,随意而观,便足矣悦目悦心。
同时,四条屏展示灵活,挂起来既可以占一个壁面,洋洋大观,颇有气势;亦可以灵活运用,分而观之。放于厅堂与书斋,一见则知主人的品味与底蕴。
条屏四件成堂,为 清中期时文人挂屏的经典之作。其形制规整,路份甚高,格调古雅;所嵌云石纹理难得,且保存品相完好;既得岁月沧桑的隽永韵味,又有传统的文人审美品位,无论是用以观赏还是珍藏,都是是一件难得的厅堂陈设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