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到底养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经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从这句话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就相当于天空中的太阳一样重要,尤其是在少阴病的治疗中,顾护阳气尤为重要,可以说存得一分阳气,便存得一分生机。在生活中养护阳气,在治疗中顾护阳气,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首先,要清楚一件事,寒凉药物与偏寒性的食物是否伤阳气?在很多固有的思维里,阳与火是一致的,寒与阴是一致的,而阴阳又是对立制约的,故认为一切寒凉的食物与药物都损伤阳气,故平日生活里不仅不敢吃冷饮,任何偏凉性的食材都拒之千里,用药也只允许吃温热的药,拒绝服用寒凉药,即使服用寒凉药物病情好转,亦心有余悸,认为自己的阳气被损伤了。更有甚者有人拒绝一切寒凉,冬天穿的衣服特别厚,夏天不敢吹空调,活的特别仔细。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身边总是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虽然如此爱惜自己的阳气,但他们的身体往往不很健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错误地以矛盾论来理解阴阳。不管用何理念指导养生,只要不合天地之道,都不能真正地从养生中受益。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什么是阳气,才能真正地明白如何养护阳气。我们还是要回归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观天地、法阴阳。
导致天地间一切变化的背后的力量称之为气,这个气在天地间周流不息,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样从未停歇,故又称之为阳气。天地间的一切生命都需要阳气的滋养,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也都需要阳气的滋养,故经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以让阳气能够顺利的流转是健康的根本,也是治疗的目的。流转是阳气的自然属性,只要不人为干预,阳气会很自然健康的流转,就如同呼吸一样,只要不人为干预,呼吸会自然通顺的发生。所以养阳气首要的是回归最自然的恬淡虚无,顺应此是让阳气自然流转的唯一方法,一切人为的养生方法都是多余的。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明白了清净是养阳气的唯一方法,顺应人体使人体更加清净则是恢复阳气最快的方法。阳气因为寒而导致凝滞不通,用温药使气流通就是养护阳气;阳气因为热而导致躁动不安,用寒凉药使气安宁就是养护阳气;阳气因为湿而导致运转不流利,用动性较大的药使气运转就是养护阳气。所以对于少阴病人,养生就应该多吃一些温性的食物,避免吃寒凉的食物,适当运动,有利于阳气的恢复。而对于阳明病人,养生就不能如此,阳明病人养生需清淡饮食,多注意休息,甚至可以吃点凉性的蔬菜水果,这有利于阳气的恢复。
很多人总是认为人处于亢奋状态就是阳气足,所以这些人一直喜欢自服热药以使气兴奋,暴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连天地这么充足的气都不能做到持久亢奋,更何况于人。这种兴奋会因过度劳累而使阳气很快疲劳,如果在疲劳的时候再给人体以温热刺激,就会加速阳气的衰亡,故年轻人以热药养生者多会现早衰之象,老年人以热药养生者多会折损寿命,古代帝王因服用热药而早夭者很多,不可不慎。其实经典已经说得很明白:“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一定要明确清净不是什么事都不做的无为,而是不乱为,是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去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玩耍。当心被名利等事物所诱惑而变得躁动,或被各种烦躁的事物所压抑,这就失于清净,在这种心态下什么方法都不养生。当心回归自然,自然就会顺应阳气的运行去做事,在做事中遇到困难使自己短时间偏离自然也能够快速觉察,快速调整自己回归自然,这就是养阳气。由于对阳气的定义不同,所以经典中有关阳气的论述也有所差异,有的将卫气称为阳气,将营气称为阴气,或将呼吸之气称为阳气,将水谷之气称为阴气。无论怎么定义,阴阳气都不是一堆哲学概念,所有的养生观念也是一致的,即恬淡虚无。
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里所指的“阳”是指气处于躁动紧张的状态,而“阴”是指气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他提出人们得病大多由于太过于躁动,不能够沉静下来,所以治病与养生主张人要沉静,这与《内经》之理无任何矛盾之处。且观朱丹溪用方,辨证清晰,方药精良,并无后世认为的甘腻滋阴的倾向,所以我个人认为朱丹溪处方非常中正,视朱丹溪为滋阴派并不恰当,其著作《格致余论》是非常值得临床家品读之佳作。
关于养生,最后补充一句话,不折腾,顺应自然就是养生,能够每日“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就是养生,别无他法,而现在人却在折腾着养生,铺天盖地的养生知识只会让人迷惑,这本身就与道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