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葛根汤竟然治这么多病?——浅析吴门验方“加味葛根汤”临床应用
第 1655 期
作者 / 李扬滔 仙居县人民医院中国台州仙居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没有临床表现但有颈椎退行性改变的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近几年,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颈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颈椎病属传统医学的“项痹”、“颈肩痛”范畴。《黄帝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诸病源候论》载:“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伤寒论》“项背强几几”即项背拘急不舒俯仰不利,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项背在体表,定位太阳,亦为督脉为病。督脉为一身阳脉之海,统领阳气,督脉通少阴,故属太少两感。颈椎病反复发作,患者颈项部常常怕风,又属伏邪伏风范畴。
1.方药解析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方药组成: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桂枝解肌,长须识此,勿令误也”,桂枝汤本有解肌的作用,即使患者表现为无汗,仍不可予麻黄汤。葛根,《本草思辨录》载:“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已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起到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作用,从而提升人体骨密度,避免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颈椎病常见两侧肌肉力量不对称,桂枝可以解肌,方中的芍药、甘草为芍药甘草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对躯体、四肢、各种平滑肌性脏器组织(如胃肠、膀胱、尿道、胆囊、子宫、输卵管、气管、血管等部位)的平滑肌的挛急均有镇静作用。吴雄志教授将麻黄定位在风府穴,麻黄汤证的人后脑勺常怕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过项背,“项背强几几“即属风池、风府受寒,固可与麻黄温散表寒,兼通督脉。
2.合方加减
吴雄志教授强调直取其病,随证加减的治疗思路。常见配伍有补骨脂,忍冬藤,桃仁,土鳖虫,皂角刺,白芥子等。补骨脂,《本草经解》:“补骨入肾”。颈椎间盘退变是导致颈椎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基础,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以增强骨骼的代谢,有壮骨的作用。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属于伏邪外发,容易“化火“,表现为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常伴有组织水肿。忍冬藤属中药的藤类植物,《草药辩性歌》:“软藤横行筋骨中”,传统医学认为藤类药物具有通络的作用,忍冬藤正宜此证。颈椎病急性发作疼痛明显者,可加入细辛、威灵仙等。炎症反应反复发作,容易导致局部组织黏连、纤维化、结节,吴雄志教授认为此属伏邪入络(厥阴络阻)。(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项背部触及结节者,可加入白芥子、天南星等药。朱丹溪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合上天南星化痰作用更强。局部纤维化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使局部组织缺少血供,血不足以载气,正气不能起到良好的抗邪气作用,可选土鳖虫、桃仁活血化瘀,取法大黄蛰虫丸,为伏邪成巢之攻法。骨刺可加上皂角刺、白术、威灵仙,及吴门验方六一煎。但皂角刺多用破气,可配伍黄芪,取法《外科证治全生集》之代刀散,为伏邪成巢之破法。综上,加味葛根汤常有的加减法有失精者加补骨脂,疼痛明显加细辛、鸡屎藤,有热加忍冬藤,有骨刺加皂角刺、土鳖虫、白术,病邪入络加土鳖虫、桃仁,局部有结节加白芥子、天南星等等。不必拘泥于此,大可灵活应用。
3.类证鉴别
“项背强几几”是颈椎病的一大临床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项背强几几“都是颈椎病范畴,但临证需做一鉴别。
4.思维拓展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阴阳相得”即指任督二脉,“大气一转”即黄元御讲的一气周流。加味葛根汤原为颈椎病而设,但方中麻黄定位在风府穴,可通督脉,桂枝定位在膻中穴,可通任脉,熟地、附子温补少阴,此四味药似乎又有它用。
5.小结
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吴雄志教授根据颈椎病病因、病位、病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组方,临床应用中充分体现直取其病,随证加减的学术思想。同时引起“项背强几几”的原因很多,还需进行类证鉴别,避免误诊。不论是经方还是时方,都应细探方中药物核心配伍关系,知晓立方之本,用方而又不拘泥于方,可有效拓展临床遣方用药思路,开拓临床思维,提高临证能力。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