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劳动塑造人格,认真努力的从事一项工作是一种修行

只有彻底究明一事一物,我们才能体悟到真理,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所谓彻底究明,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物上,抓住其中的核心。有了对一事一物探明本质的深刻体验,就可以触类旁通,运用到所有的事物中去。

——稻盛和夫

即使看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是上苍赋予自己的天职,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这样锲而不舍,不懈努力,真理一定会显现。

一旦明白了事物的真理,那么,不管做什么,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自由地、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前文中,我讲了“贯彻完美主义”“认真努力,埋头苦干”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三个条目。只要每天坚持做到这三个条目,自然就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

贯彻完美主义,认真努力,埋头苦干。如果能像这样坚持三五年,甚至十年,就能逐渐探明事物的本质。这与禅宗僧人通过坐禅寻求开悟的方式殊途同归。

禅宗僧人不仅坐禅,还自己做饭、打扫、烧洗澡水和干农活,真正做到自给自足。根据禅宗的教义,这一切的劳动与坐禅相同,都是一种修行。

换言之,“认真努力地从事一项工作”是一种修行。比如做饭,如果能排除一切杂念妄念,努力专注于烹饪食物,终会走上“开悟”之路。如果不从事劳动,而只是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像不倒翁那样坐禅,也并不能“开悟”。

在埋头研发精密陶瓷和努力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就有这种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事物的核心。

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采访“宫大工”(宫大工意为“寺社木匠”,是日本一种传统的木匠工种。从业者长年离家,居住在寺庙或神社的所在地工作。其技术及技法通常以“师傅传徒弟”的形式进行传承。——译者注)的谈话节目,让我感触很深。那位木匠看起来已经六七十岁。小学毕业后,他就一直从事寺庙或神社木匠的工作。

在节目中,和他谈话的对象是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他所表现出的水准和涵养,连那位大学教授都有点招架不住。

我们经常用“有一技之长”来评价这类工匠,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木匠技艺的极致,那么他的境界绝对不仅仅停留在“能用刨子刨木,建造精美木结构建筑”的层面,还能够塑造自己美好的人性。换言之,有一技之长之人,探明事物本质之人,对于万事万物,都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这种境界,既是我的感悟,也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

探明事物本质的人,其散发的气质也与众不同。即便没有在学校里受过高等教育,也能塑造出美好的人格。

但要注意,人格并非恒久不变之物。相反,“变化”正是人格的一大特征。比如,原本认真严谨、人格高尚之人,成为领导后,在周围人的阿谀奉承中渐渐变得傲慢,最终人格堕落。

又比如,有的人年轻时是黑道混混,整日作奸犯科、祸害他人,但晚年时却幡然醒悟,成为人格高尚之人。由此可见,“不断变化”是人格的常态。环境和状况都能改变人格。

那是否能够拥有“永不变节”的人格呢?我引用内村鉴三所著的《代表性的日本人》一书中有关二宫尊德的故事。

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名农夫,他也许上过几天“寺子屋”(寺子屋即私塾,是日本江户时代让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间设施。也称为“手习所”或“手习塾”。——译者注),但绝对算不上有学问。他靠着一锄一锹,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地在田间耕作。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努力勤奋,他使自己的村庄脱贫致富,成就了伟业。

各地贵族官绅听闻了他的光辉事迹,纷纷请他指导各地农村的脱贫工作。尊德不辱使命,让原本贫寒的村落一个个变得富足。

这样的事迹最终传到了江户幕府那里,于是尊德被邀至将军府中。对于当时的情景,内村鉴三在书中有如下描述。

“尊德仅为一介农夫,出生贫寒卑微,未受礼数教养。当时他穿上武士阶层的和服上衣与裤裙,与将军府中的武将们交谈。其行为举止和言谈内容,却透着高贵与风雅。”

换言之,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是埋头努力工作,而非接受教育或研读书籍。

我是这样总结的:“通过努力专注于某件事而形成人格的人,是一切组织应该选择的领导人物。这样的领导者必定能避免组织陷入不幸。

很荣幸各位能齐聚一堂听我“说教”,但我“说教”的内容并非是专业学习所得。四十多年来,我只是一直在从事研究、制造和销售陶瓷制品以及经营公司而已。但我认为,只要探明一件事物的本质,就能做到万般皆通。

本文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
稻盛和夫著作《京瓷哲学》
周征文 译
曹岫云  译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