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道

患者,女,36岁,因“多饮多尿3月,构音障碍1月余”于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

患者于201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伴口干。无发热、盗汗、多食、体重下降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症状无明显变化。

于2010年9月出现发音不准、说话迟钝,无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不适。

入院后,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垂体MRI提示:垂体柄增粗(约4.3mm),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斜坡骨质破坏,蝶窦占位,见图A1;双侧小脑、中脑、下丘脑及基底核区对称性异常信号,见图B1、B2。

腹部CT: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见图C1。尿比重1.004,PRL36.56μg/L,ACTH正常范围,

骨穿细胞学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志物(CA242,CA72-4,AFP,CEA,CA19-9,CA125)、自身免疫学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心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均正常。

诊断:肝脏及颅内多发占位伴中枢性尿崩症(DI)。

予以弥凝片口服,尿崩症状稍缓解。后于2011年6月在我院行“肝左叶切除”,术中见肝左外叶占位性病变,约3cm,内含胆汁及胆结石,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肝左内叶见约0.3cm小结节。

组织学检查示:(肝左外叶、左内叶)多灶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免疫组化:CD1a(+)、Langerin(+)、S100(+),CD68(±),CD163(-)、CD21(-)、MelanA(-)、HMB45(-)、SMA(-)、Ki-67低增殖活性。

术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明显缓解,尿比重恢复正常,24h尿量维持在2000mL左右。2011月10复查垂体MRI提示垂体柄较前缩小(约3.3mm),见图A2,其余无明显变化。肝脏CT未见病灶残留,见图C2。患者目前已经停用弥凝片,多饮多尿症状缓解,但仍有构音障碍,继续随访中。

讨 论

LCH是单核-巨噬系统的一种罕见疾病,多见于儿童,中位发病年龄是3.5岁,男女比例1.8∶1,可累及淋巴结、肝脏、肺等多个器官,中枢神经系统LCH(CNS-LCH)少见。LCH的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表现为自行缓解、复发或快速进展甚至死亡。

该患者表现为肝脏病灶切除后,尿崩症状明显好转,垂体柄较前缩小,推测可能因为异常增殖的朗格汉斯细胞负荷降低后,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促进疾病的转归。

CNS-LCH表现为占位效应和神经退行性变。前者多见于下丘脑-垂体区域(Hypothalamus-pituitaryregion,HPR),特征性的表现是中枢性DI,发生率为15%~50%。其次是腺垂体激素水平下降,10%的LCH患者表现为生长激素缺乏,其他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高泌乳素血症等少见。

除HPR,LCH可发生于CNS的任何地方,例如脑膜和脉络膜,引起头痛、癫痫和脑室系统阻塞。神经退行性变是CNS-LCH特异性的非肿瘤性表现,常发生于CNS-LCH诊断前后数年内,发生率1%~12%,好发于小脑-脑桥区域,特点是神经胶质增生、神经元丢失和炎性细胞浸润,常伴有进行性的神经肌肉阻滞和认知障碍,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连续的步态异常、构音障碍、运动性痉挛、甚至是严重的精神性疾病。病情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小脑萎缩。本例患者表现为中枢性DI和构音障碍,符合CNS-LCH的临床特征。

MRI是诊断CNS-LCH的重要手段,其特征性的表现是垂体柄增粗(>3mm),T1WI上垂体后叶的生理性高信号缺失。Grois等发现63%的LCH患者存在松果体区病变,可为囊性或实性,且发现松果体扩大和垂体柄增粗存在相关性。

CNS其他部位占位性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呈软组织信号,少数可见钙化形成。神经退行性变表现为小脑、基底核及脑桥的对称性、T2WI高信号,T1WI高或低信号,或小脑萎缩,有时会伴有脑桥的T2WI高信号。虽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大多数患者仍需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