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转移瘤的MRI图像分析
脊髓内转移瘤(ISCM)临床比较少见,约占恶性肿瘤患者尸检的3%,其影像学报道更少。本研究对8例ISCM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SCM的MRI图像特点,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2年10月经MRI检查及临床证实的ISCM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35~73岁,平均52岁。其中肺癌6例(小细胞肺癌3例、腺癌2例、鳞癌1例),乳腺癌1例,结肠癌1例。
1.2MRI检查及分析方法
采用SIEMENSMAG-NETOMA 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脊柱线圈。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行FSE序列T1WI(TR/TE=697ms/11ms)、FSE序列T2WI(TR/TE=4000ms/102ms)扫描,行矢状、冠状及病灶部位横断面扫描,层厚4mm,层间距0.4mm,矩阵384×288,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mmol/kg静注,行T1WI扫描,扫描方向及参数同平扫。图像分析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重点观察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平扫信号特征(信号与正常脊髓比较)及强化程度。
2结果
2.1病灶分布特点
8例ISCM中6例为多发病灶,其中发生于颈髓2例、胸髓5例、脊髓圆锥3例;2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脊髓圆锥,1例位于胸髓。有3例先出现脑转移,然后再出现脊髓内转移;4例伴有脊膜强化。病灶长度16~72mm、平均43mm。
2.2病灶MRI表现
T1WI表现为等信号者7例(图1a、2a),低信号者1例;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图1b、2b),其中3例信号均匀,5例信号不均匀;平扫时病灶边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图1c、2c),其中5例呈结节样强化,3例呈环形强化,4例并伴有脊膜强化;强化后病灶的部位和边界显示清楚,3例病灶周围有水肿,5例脊髓增粗。
图1脊髓内转移瘤MRI表现
注:上图显示,脊髓增粗,其内见多发结节状等T1、略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邻近脊膜呈结节状、条状强化;下图显示,脊髓增粗,其内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示脊髓内见多发小结节状强化灶,椎管内脊膜呈明显强化
3讨论
ISCM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原发肿瘤以肺癌最多见,其次是乳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1~3]。ISCM的发生机制包括:(1)经动脉血行性播散,肿瘤细胞进入体循环,然后经过毛细血管网进入动脉到达脊髓。绝大多数肺癌转移是通过动脉途径。(2)通过静脉系统播散,椎静脉丛与门静脉、腔静脉、肺静脉有交通,当胸腹腔压力增高使血液逆流或由于肿瘤细胞使局部血管闭塞时,血流可不经过肺循环而逆流到椎静脉造成脊髓内转移。(3)通过软脑(脊)膜侵入,颅内肿瘤主要是通过脑脊液种植转移,使软脊膜受侵,再蔓延到脊髓实质。(4)直接侵犯,肿瘤细胞通过神经根或脑脊液直接蔓延到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实质[4,5]。ISCM可表现为多发病灶,也可表现为单发病灶,脊髓各段均可发生[6~8]。平扫病灶边缘往往显示不清,TlWI肿瘤多呈等信号,与正常脊髓之间无明显差别;T2WI肿瘤多呈高信号,由于灶周水肿也为高信号,因此T2WI肿瘤与周围水肿往往不易区分。增强扫描示病灶均明显强化,呈结节状、环状或不均匀强化。伴随征象包括脊髓增粗、周围水肿、邻近脊膜强化等。
ISCM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脊髓胶质瘤:胶质瘤发展慢,病史长,病灶周围水肿范围相对较轻;而转移瘤发展快,病史短,通常瘤灶较小而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时表现为脊髓增粗的范围很广而强化病灶很小[9]。(2)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脊髓的一侧,背侧较多,脊髓肿胀和空洞明显;肿瘤内的附壁小结节很明显,有时可见到点状或条状低信号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示附壁小结节显著强化,而囊性区及囊壁不强化[10]。
总之,ISCM的MRI表现为脊髓内多发或单发的明显强化的结节状或环形病灶,并且可以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其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