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所向披靡,横扫蒙古铁骑,因吃不惯北方面食而战败?

1853年4月,东王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员、朱锡琨等率两万广西老兵挥师北伐,“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可以说,此次北伐目标很明确,即是不要贪图攻打沿线城市,而是直接杀向北京,将咸丰皇帝赶回东北老家;就算不能推翻清政府,也要牵制北方清军南下,掩护西征军侧翼,为太平军西征部队攻占长江中上游地区创造条件。

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员果然不负众望,两万北伐军从浦口誓师后,一个月即杀出安徽境内;在捻军配合下,大军直扑河南。9月,北伐军进抵天津郊外,北京为之震动,官僚、士绅、巨富等纷纷出逃;咸丰皇帝大惊失色,下令各省督抚将税收钱粮等押送承德,自己也准备移驾。

对于太平军北上,清廷可谓是毫无准备,兵力部署本就分散的八旗、绿营军基本上不敢和林凤祥正面交锋,往往一触即溃。北伐军打得比较惨烈的战斗只有两次,即是攻击河南怀庆以及河北沧州,而且是攻坚战,并非阵地战。蒙古郡王僧格林沁所部骑兵和都统胜保所部山西兵是清朝唯一能够组建的军团,连同东北三省马队入关后,两军团总兵力6万左右。不过,曾经号称“满万不可战”的八旗劲旅此时已经腐朽没落,对北伐军只能一路尾随而不敢主动攻击,甚至在北伐军撤退之时,也只能挖掘长壕围困。可以说,北伐军表现确实很不错,但结果还是失败了,林凤祥、李开芳分别在连镇和高塘被俘虏,而后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对于所向披靡的北伐军为何最终战败,历来都是争论不休。有些说是因为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后援不济;有些则说是杨秀清故意为之,想借此机会除掉西殿将士,从而便于日后独揽军权。不过,有些网友则说是因为北伐军均是南方人,他们吃不惯北方面食,导致体力不支,营养跟不上,最终战败。为此,网友们还列举出相关资料进行论证,“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兵将日日加增,尽见骑马骡者甚多。忖思此时之际,各项俱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那么,北伐军最终战败难道是因为吃不惯北方面食吗?对此,“纵横国史”认为纯属搞笑,既没有历史依据,更不符合北伐军实际情况。一起看看。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拼的就是双方的后勤和国力。不过,在兵荒马乱年代,能够让军队吃饱饭,不用饿着身体去厮杀已经算是不错了。至于考虑到士兵饮食习惯和营养补充而有意识地提供后勤补给,除了现代发达国家,几乎很难做到。所以,古代中国王朝在长途征战时,很难顾及到士兵的饮食习惯问题,尤其当这些出征队伍来自不一样地区时更是如此。不过,这“饮食习惯”并未影响到战争进程,更没有因“饮食习惯”不适而战败之说。例如,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士兵均为习惯面食的北方大汉,但依然能吃着南方“米饭”上阵打仗,拓土千里。霍去病大军千里奔袭草原,很少携带补给物资,但吃着马肉、喝着马奶,还不一样将匈奴打得抱头鼠窜,被迫西迁。

至于太平天国北伐军,更没有因吃不惯北方面食而无法打仗,最终被僧格林沁蒙古铁骑击杀之说。林凤祥在行军至河南时,确实说过:“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也就是说,北方到处都是麦田,士兵只能收割小麦做面粉,但却没有农田,吃不上米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北伐军就不能作战了,因为没有“米饭”而被清军追随着打。相反,林凤祥继续挥师北上,并于9月抵达天津郊外。僧格林沁和胜保两大军团一路跟着北伐军,在天津良王庄、王庆坨两处扎营,准备和北伐军决战。可谁知,号称精锐的黑龙江马队在北伐军发起第一次冲锋时,纷纷落荒而逃,部分旗兵甚至直接跑回北京,连衣服和盔甲都丢掉。僧格林沁和胜保看到此景,直接让部队挖掘长壕,修筑栅栏,对北伐军搞“围堵”;利用后勤优势将其耗死。此后,北伐军撤退,僧格林沁和胜保也是尾随南下,但很少主动向林凤祥、李开芳发起进攻,估计是被打怕了。

从北伐军之战斗表现来看,部队并没有因不习惯“面食”而削弱战斗力,反而是越打越凶狠。要知道,林凤祥、李开芳撤退时,并不是逃跑,而是为了接应准备北上增援的曾立昌、许宗扬、陈仕保部,而后合兵一处,再次北上攻击燕京。那么,北伐军究竟是因何原因而失败呢?打到天津的大军,为何不能再继续前进一步,将咸丰皇帝赶回东北老家,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夙愿呢?就算实现不了“驱逐鞑虏”之目标,至少也能全身而退,不至于全军覆没。至于北伐军失败之原因,历来争论不休,但最终覆没就一点。即是林凤祥、李开芳消息渠道不畅通,且策略失当,不能随机应变,丧失了全军而还之机会。

1853年9月,北伐大军抵达天津城下,但士兵多疲惫,粮食以及冬季衣物均已匮乏,与清军持续作战必定吃大亏。所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员决定撤到静海、独流,给长途跋涉之部队进行休整,顺便接应北伐援军。不久,林凤祥继续撤退,直到河北阜城,而后在此驻扎,等待北伐援军。不过,由于消息断绝,林凤祥压根就不知道北伐援军之路线,也不知道这支军队到了何处。但是,林凤祥相信杨秀清一定会派出援军,自己肯定会得到补给,然后再次北上,继续进攻北京,完成既定北伐目标。不过,北伐援军却迟迟不至,因为这支7000人的增援部队已经在临清战败,除部分人回到安徽加入西征,包括主帅曾立昌在内全部阵亡。不过,林凤祥对此却一无所知,他还在等待这支队伍。

由于消息不灵通,林凤祥、李开芳一直都在苦苦等待,在阜城呆了几个月,丧失了全师而还之机会。若是林凤祥、李开芳能放弃攻击北京这既定但却不切实际之战略目标,率大军南下主动寻找北伐援军,而后再有序撤退,大军必然可以全部返回。但是,攻击北京之目标没变,林凤祥、李开芳撤退不及时,最终在连镇和高塘两处全军覆没。有意思的是,两人屯驻连镇、高塘,还是为了等待援军。

所以,北伐军最终全军覆没,不是因为不习惯北方“面食”,而是战略失误。准确地讲是因为林凤祥、李开芳策略失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