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英丨读徐礼军老师新作《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有感
2017年11月5日,徐礼军老师在《行苇春秋》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文章。(点击链接可阅读原文)徐礼军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人到中年的我,读后感触万千,产生了强烈共鸣。本人虽然无法达到看事透彻、扶摇天外的境界,但初读此文章,感到颇对心思;再读一遍,更觉得入心惬意!文章道出了中老年人的苦恼与徬徨、恐惧与无奈、尴尬与纠结,是对中老年这个年龄段之人颇有启发意义的好文章。
中老年是人生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的阶段,是日过正午将西坠、月过十五光明少的尴尬时段,虽然并未坠至谷底,但终点越来越近,时日已屈指可数。残酷的现实是,激情正在衰退为回忆,自信正在不可逆转地“骨密度流失”。
回望来路,尚有多少志在千里的宏图未大展;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骥伏枥,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望洋兴叹总也难免。既然叹息于事无补,那就将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校准下一阶段的人生航向。夕阳再好,也不能取代朝阳。顺其自然,顺应规律,让丝竹声弥散在过眼云烟之中,让尊严闪烁在晚霞的余辉里,这或许是个更切合实际的选择。
中老年尚未老到朽木不可支的难堪地步,还有可以凭借的一技之长继续发出光和热,还有一些人生经验可供年轻人参考和借鉴,还有不少内存能助自己再度圆梦。只要不好高鹜远,只要目标不脱离实际,懂得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就仍然能活得豪迈、活出气度、做出新的贡献。不杞人忧天,不怨天由人,何尝不是一种潇洒,何尝不是一种美好,何尝不是一种有所作为?中老年的下午茶,依然可以品尝出醇厚的芳香!
“玩耍时的中国人比干正经事时的中国人可爱得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反向操作阶段,玩耍中的可爱就会使人眼前豁然开朗,就能摆脱纠结,欣赏到澄澈、旷远、丰收、宁静之美。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踏上铺满秋叶的小路,纵是皱纹加深、老眼昏花,或早生华发,但心理上的衰老速度也会慢于生理速度,肉体因年老体弱而带来的疾病痛苦也会因内心强大而减缓减轻。
中老年人尽量做自己不用太费力、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事,尽量去做自己喜欢、感觉良好、莫问前程的事,经常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或者灯下读书,写下一些遣兴抒怀的文字,在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德的前提下,不必太介意别人的看法和说法。如此,中老年人的生活则可如文中徐礼军老师所言,很好地打发既尴尬又舒心、既纠结又安逸的日子。
(文章所有图片均为画家墨池老师作品)
作 者 简 介
袁海英,供职义煤集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洛阳作家协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义马文学》杂志副主编,新媒体《行苇春秋》《义马文艺界》主编,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华语作家》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