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舒启东 ‖ 中江碉楼与开平碉楼的异同
中江碉楼与开平碉楼的异同
碉楼因为形似碉堡而得名,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或建筑。
中国有两个地方的碉楼最为有名:一个是广东开平碉楼,另一个是四川西藏高碉。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四川德阳中江县现在还留存有近二十座碉楼。这些碉楼散落在中江南部丘陵区,与其他四川民居风格迥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江碉楼与另外两处碉楼相比,与开平的碉楼似乎更接近。而西藏的高碉不论是建筑用材、外观还是选址,都与中江碉楼大异其趣。这里笔者试着比较一下中江碉楼与开平碉楼的同与不同。
开平碉楼(作者供图)
中江碉楼与开平碉楼有明显差异。开平碉楼其特色是中西合璧,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其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多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根据上部造型可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样式,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样式。中江碉楼则以乡土乡村为特色,其上部多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单檐歇山式屋顶。雕花木刻的图案技法均为传统风格,无西洋文化的影子。开平碉楼按建筑材料可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其中混凝土楼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特色,墙体最为坚固耐用,数量最多,有一千四百多座,占整个开平碉楼的百分之八十。但是从建筑的角度看,中江碉楼,基本为木石或土木石结构,用就地取材的办法在乡间建设了一座座碉楼。
中江县永丰乡邓家碉楼 (作者供图)
中江碉楼也有与开平碉楼相似之处。
首先,建筑年代大致相同。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中江碉楼具体始建于何时,难以考据,可以确定的是大量建设于20世纪10-20年代。为什么相距如此遥远,时间却如此接近呢?最大的可能是,这一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碉楼的首要功能就是防御匪患,保卫家财。这在中江、开平都是一样的。而且,开平与中江碉楼所处位置也能说明这一点,开平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缘交界处,向有“四不管”之称。据记载,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00余头,掠夺其他财物无数,匪众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过。中江碉楼的位置几乎全部在县境南部,远离中江县城,东西南三面均于外县相连。想来,中江南部的状况与开平类似,可能程度不同而已。开平碉楼数量庞大,大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当地民间一直有“无碉楼不成村”的说法。现存碉楼也还有近两千座。而中江的碉楼现在只有区区十余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笔者以为是财力使然。建碉楼与建其他一般民居相比,资金需求要大得多。开平碉楼中有少数是混凝土所建,所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更是造价不菲。开平是著名侨乡,鸦片战争之后,开平人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代甚至数代人的艰苦创业渐有所成,而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做人生的目标,遂不断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在家乡建房,从而为碉楼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中江也与之类似,碉楼分布较多的龙台、双龙等地在中江县属经济繁荣之地,相比中江县内其他地方更有实力能力来建造碉楼。当然,总体而言,中江南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难望开平之背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平碉楼多而中江碉楼少。
其次,都具有很强的防卫功能。两地碉楼都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防御。墙体都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凿墙或火攻。碉楼有射击孔,便于从楼内住房对外进行攻击。中江县永丰乡碉楼村的邓氏碉楼四楼一底,与附近的其他住房相比高出了一大截。自第二层起每层各面均留方形射击孔或瞭望孔。
再者,都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开平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木、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碉楼的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前沿,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中江碉楼地处丘陵,随形就势而建,虽然醒目但不觉突兀。登楼望远,满眼苍翠葱郁,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和四周的农房相比,虽然楼高而造型别致,但都多以木土为体,青瓦为顶,达到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奇妙和谐。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