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境的解析,收藏价值高
在我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和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史籍中出现的“鉴”字有的可以明确看出是专指以水鉴容的。如《庄子·德充符》中记载,“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等等。
铜镜的辨别可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这种仿制品可以用水来辨别:将其放在水里,一种情况就是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另一种就是沾水,新仿制的铜镜沾水后会产生硫酸味,或是臭味。此外,仿制的铜镜一般较重,真品不重不轻正合适,太轻也要引起注意,多留个心眼,存疑的东西一般最 好别买。
汉代、唐代铜镜为一次铸造成型,纹饰流畅,铭文清晰。而宋代以后在铜里加人锌,而且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因此,铜质、色泽均有变化。由于合金比例的变化,一般后仿铜镜没有以前的精致,如铜质粗糙,纹饰模糊,在制作上显得生硬,纹饰线条不流畅。
因为其本身可以造出景像的原理,铜镜被古人赋予了很多别的意义。这么一件老古的手工艺生活用品,到了现在却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似乎是一种悲哀。但仔细想想的话,这也是正常现象,铜镜背负着使命而来,当完成使命后,自然会被更加先进的玻璃所取代。铜镜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镜子的作用也并不会消失,我们照镜子时,又岂是简单的“臭美”?照见自己相貌的同时,正衣冠、治内心、自爱、自省,则才能自强不息!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已经远远超过了瓷器的制作。“先设计纹饰图案,现在尚不完全清楚是用泥、石材还是其他材质做模,有了模子以后再拿土胚打制泥范,之后再风干一两个月,烧制成陶范,然后用配伍好比例的青铜液进行浇铸,最 后做后期加工打磨。”一直到秦汉之后,青铜器逐渐被一些陶器所代替了,但是镜子是没有替代品的,所以一些古老的工艺都延续到铜镜上,做得也越来越精细,一度达到了青铜之巅。
铜镜珍藏中最讲究版模,头模镜最 受 欢 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 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的,价值远超过二模、三模镜。一般来说,外形出处完全一致的铜镜,由于清晰程度不同,在珍藏市场上的成 交价格可能相差好多倍。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上世纪70年代,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