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松沉落脚底
'感觉踝骨以上,毫无力感。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人,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太极名家郑曼青说∶'周身轻灵,其根在脚。'他谈起松沉落到脚底的要领时说∶'松沉
为连贯性动作,松得几分,沉亦得几分,松沉绝非柔弱,而内含有弹性之劲。窃以为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脚踝。脚跗松透则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松要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此时的松必然带来沉。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腿的承重感受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真的松下来的时候,腿会有火烧一般的感觉,附在骨骼上的筋会被明显的抻拉,有种难以承受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随着松的程度逐步变化,大腿-一膝盖-小腿-脚下依次深入。
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第一重要的,是产生向其它方向松的母松。向下放松贵在一个'放'字.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是因减弱向上的支撑力,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把骨架放顺,让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真正放松到脚下了.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向下放松,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松沉,或简称'沉。'身体愈多部位放松,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就愈多,气也愈下沉于脚底。气愈沉脚底则重心也随之到脚底,反弹力亦随之增加,与地心吸引力更为相合。
松腰松胯则气自合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真的松沉到脚底贴地,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地面反座弹力作用的缘故。
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这也松沉落到脚底的感觉。
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腰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练者要做好松腰塌胯,首先要放松腰部和臀部的肌肉,大腿和小腿阴面的肌肉的肌肉,肌肉松不了,又如何能松腰腿的筋骨?又如何能松沉入地呢?
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 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如果拳势下盘松沉得太低,就会由沉势变成僵紧之重势,膝盖很受力,因此撑起较困难;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弹力撑起能与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处。
跟松沉有关的是人的重心,练拳者的重心大
约有四种。
第一是实际重心,也就是人体的真实重心。
第二是意念重心。习拳时要用腰脊带动,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意念重心是可变的。
第三是感觉重心,打拳时你自己感觉到的你的重心在那里,如果你沉到脚底了,会感觉出来。
快速松沉到脚底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收好尾闾,收尾闾能狗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裆,内气自然而然沉于下丹田。
第四是功夫重心,功夫中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真正技击时,内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
功夫重心在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比较好感觉。有了从腰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觉之后,逐渐感觉来劲在膝、小腿肚、脚踝之上,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脚底了。
化劲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面,这样才能化之干净。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面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面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