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长应对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长应对

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门诊中,医生遇到越来越多伤害自己身体的孩子,有的孩子划伤自己的手臂,有的孩子用指甲抠自己的皮肤,累累伤痕触目惊心。不少家长因此而非常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办?”

自伤行为目前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发生率,并不是所有的自伤行为都意味着抑郁症的发生,作为一种特定的现象,与孩子的情绪困扰非常相关,家长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及时处理。首先,家长需要与心理医生充分沟通,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并且积极随访。有些家长认为来一次医院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在一段时间内,家长都需要和医生、老师,甚至更多的人合作来解决孩子的情绪困扰。

自伤行为未必需要住院治疗,家长面对孩子在家里需要做些什么,也是家长们常问到的问题,本文就此稍作整理,以提供给有需要的家长们做参考。

(1)     家长需要正确理解孩子的问题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改善的基础。自伤行为本身与情绪问题相关,而与抑郁障碍未必有十分的连接。因此,要非常重视,但不需要过于担心。但另一种极端是,青少年反复的此类行为,家长会认为这是“作”,而这样的想法和情绪是最需要注意和避免的。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生物性基础,绝对不是故意“作”。即使伴有一些“表现”的成分,但孩子们的身体也深受其害。孩子们面对的是情绪的激烈波动,家长理解性的、科学的态度有利于孩子们的康复。因此,保持理解,保持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自伤行为改善的基础。

(2)     建立安全协议,限制自伤行为工具、方法的可获得性。虽然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并不一定带有自杀的意图和想法,但是,冲动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建立安全协议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向青少年强调行为的危险性,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明确反对孩子的自伤行为,坚持不使用自伤的行为处理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建立安全协议,提议当孩子的情绪不佳,有自伤想法时,应首先告知可信任的成人。将刀片等自伤相关的物品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让孩子不能随意获得自伤的可能性,也会减少自伤的发生。

(3)     预防和处理家庭冲突。当孩子有比较明显的自伤行为,有些家长会采用无条件让步的方式——“我现在什么都让着他/她,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事实上,家长的无条件退让是会带来进一步问题的。在孩子出现自伤行为之后,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情绪,但对于孩子的行为仍然需要有原则,有指导。但往往,对于自伤的孩子,家长难以处理的是冲突的时刻。对于青少年阶段的亲子冲突处理,有很多重要的内容,但简而言之,以预防为主,避免激烈冲突的发生。

(4)     环境中的影响因子监测和观察。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产生和维持是有其特定的意义的。也许医生也会提醒家长去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孩子容易出现自伤的行为。这种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医生进行病情汇报,而且能帮助家庭和青少年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另外,青少年接触的群体当中,如果有人有自伤的行为,也会成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诱因。粗暴地阻止孩子和此类问题孩子地交往是不恰当的,但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理解同伴的情绪困扰,有时能起到助人助己的效果。

(5)     陪伴和创建“希望盒”。自伤行为是情绪调节困难的表现之一,建议和寻找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也是家长可以尝试的一步。想一想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一般会怎样去自我调节,给孩子提供这些选择,或者通过电视、书籍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一般处理情绪的方法包括:倾诉、放松、转移注意力、运动等。此外,家长可以拿出相册等工具,和孩子共同分享过去的一些美好片段,和孩子一起建立关于自己、关于家庭、关于将来的美好希望。给与孩子积极情绪的引导。

(6)     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治疗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医生给与的药物治疗,往往针对自伤相关的情绪、行为问题。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孩子自伤行为的治疗。因此,和医生沟通,了解每种药物的治疗目标,及时报告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及时配合医生调整用药,对孩子的总体康复有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