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神宗爱财:取之有道一

明朝最会刮地皮的皇帝——万历

本篇跟万历关系不大,下一篇才是神宗表演的舞台。

明朝从嘉靖末年到万历前期都是名臣的时代,没皇帝啥事,但是皇族依旧掌握着最大的权力。

所以隆庆走了,跋扈的高拱末日也就来了,属于张居正的时代到了。

史书说法是跋扈的高拱被张居正阴了,高拱说了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被张居正改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后,由冯宝在李太后面前煽风点火,使得高拱只能灰溜溜的走人了。

这件事是真是假码字的觉得都不重要,这件事对后世最大的影响还是朝臣与内官结合所体现的巨大政治能量。

其实这种事情不新鲜,在历朝历代每一个大太监弄权时期都是必然会发生,没有朝臣帮忙权宦们怎么可能把持朝政。

但是这件事发生在明后期就不太一样了,因为经过嘉靖的刻意挑拨明朝文官集团内部矛盾已经很大了,拉帮结派营私结党成为了常态。

任何一派一旦与内廷势力结盟必然会实力大增独掌朝堂,但是由于这时的明朝文官风气尚在使得与内廷交往还是件令人不齿的事情。

可张居正不在乎这些,这位不那么在乎脸面更在乎实际利益,不过好在张居正是想办事的,所以他与冯宝的组合对明朝的正面效果是很明显的。

但是,张居正的后辈们就另当别论了。

宦官们办正事时虽然能锦上添花,但是办起坏事来的放大器效应却更加明显,所以宦官制度彻头彻尾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毒瘤。

郑和、蔡伦要不是太监可能成就更高

郑和、蔡伦做出的历史贡献跟他们是不是宦官没啥关系,不是宦官他们一样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来。

看到有些人拼命地吹太监,码字的不由跑题多说两句,诸位见谅。

说到了张居正就不得不提他的改革——一条鞭法,而说到一条鞭法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税制的一次重大改革——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其实张居正的改革只是承接高拱的改革措施,而且比起目空一切的高拱来张居正改革步子明显是放缓的,油滑的张居正试图将改革的阻挠降至最低的。

大家是不是奇怪为啥高拱张居正之前没人想到收货币税呢?

难道历代税制改革家的银子

因为没有银子呗。

大家知道我国并不是一个白银富藏的国家,所以美洲白银没有流入中国前,明朝在朝贡贸易中不但黄金连白银都是出超的。

为了能从国外购入奢侈品,明朝中前期的皇帝们费尽心力到处开矿,结果耗费无数银子金子没挖出多少来,反倒是惹了一身骚——矿工起义此起彼伏。

自然中国不可能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既然这样的话,那用别的代替白银作为货币不就行了吗?

不行。

中国主要流通的钱币有铜钱、铁钱、布币。

铜、铁太重价值又太低,朝廷如果收取它们作为税收那么它们的重量将会使得转运成本会非常高;而且铜钱和铁钱也不便于保存,这使得朝廷如果以铜钱、铁钱为税收主要钱币自然要面对巨大的锈蚀损失。

而布币虽然轻但是保存难度实在太大,稍有疏忽就会被虫噬,遇到火灾那更是变成一堆灰烬了。

对了,还有黄金呢。

普通百姓别说是用黄金,一辈子能不能见到黄金都是个问题,让老百姓交税用黄金那得多少家一起才能凑得够相当于一锭黄金的税额?

黄金拿来保值不错,可拿来作为社会主体货币是与社会脱节。

算来算去适合作为缴税货币的除了白银还真没有其它的了。

这里先辟个谣。

对于白银何时大量流入中国,很多网络文章称是因为隆庆开关。

这是假的,是谣言。

明政府选月港作为民间外贸唯一港口也是煞费苦心。

隆庆开关只是一个安抚福建地方海商的权宜之计,所开的港口仅有一处——福建海澄的月港。

说明一点:与日本通商是严禁的,海商都是偷偷去日本的。

被作为大明朝唯一经济特区开放的月港地处偏远道路难行这都算了,明朝还规定只有福建漳州、福州两地的居民才能参与海外贸易,而且还限定了出海的时间,一旦超时按通倭论处——斩。

因此,明朝时期东南亚的中国早期移民中不乏海商,没办法超期了回去得挨刀。

到了后来明廷更是规定了出海船只的数量严格把控,实际上使得民间海外贸易也被特定的人群给垄断了。

隆庆开关虽然使得民间资本理论上能参与到外贸中来,但是实际操作中明朝设置了各种障碍使得外贸被极少数人垄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隆庆朝末期倭患重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到了1630年崇祯就下令关闭月港重禁民间海外贸易。

可是明朝后期确实大量白银涌入了,那这些白银又是怎么来的呢?

明朝太仓收支表

具体的事情码字的也没能查到,但确实在嘉靖末年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从上表明朝太仓(国库)的进项可知,到了嘉靖末年太仓收入大大增加。

明朝白银大增的时间点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者们纷至沓来,在东南亚建立起了殖民据点时间相重合,而这些据点也确实都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在东方进行贸易的中转站。

明朝白银这一时期流入量大增,这说明手上握有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的西方殖民者们与明朝的海商乃至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

徐阶执政时肯定对明朝赔钱赚吆喝的朝贡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使得明朝的关税收入大大增加了。而隆庆开关也是在徐阶主持下进行的,虽然政府抽税不算太多,但是国际贸易盈余使得每年从月港有十万两以上的白银流入了明朝。

正是有赖于从嘉靖末年开始大量涌入的白银,张居正才有资本进行一条鞭的改革。

明朝主要出口的是茶叶、瓷器、铁器、黄金、丝织品等,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外贸的大增说明明朝的手工业等相关产业至少在嘉靖后期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徐阶是推动明朝外贸发展的第一人。

奇怪的是,码字的找不到关于明朝嘉靖末年徐阶到底做了什么使得手工业有了大发展,从而使得明朝能大量出口创汇。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建立了据点,这使得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等无需再由阿拉伯人转运,可以由东南亚的西方商船直接运回欧洲。

这一转变必然使得贸易量必然大增,有了需求自然也就会有资本注入到与外贸相关的行业中去。

徐阶很可能是对被垄断的工商业进行了某种调整,这个调整令进入工商业的门槛降低了,工商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而且明朝外贸商品种类也在嘉靖末年发生了很大变化,贸易的主角从纯粹的奢侈品向着欧洲富裕阶层也能购买得起的高档消费品转变,这无疑会使得贸易的量又得到巨大的提升。

所以明后期白银的大量流入跟隆庆开关关系并不是特别大,而是因为西方大航海后在全球到处设立殖民据点,在掠夺了大量资源后因为殖民掠夺致富的阶层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大量白银随之流入中国换取这些阶层渴求的中国物品所致。

不过找寻期间看到的网上一些说法令码字的这里不吐不快。

网上有些人又从白银大量涌入给明朝找到灭亡的新罪魁——输入性通缩。

说是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欧洲进口需求下降,因此白银流入减少使得白银升值。可明朝老百姓们还是得按例兑换白银缴税,缴税额也没有任何变化,白银升值变相就成为了加税,于是输入的白银又成了明朝灭亡的背锅侠之一。

真是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怪天怪地反正就不是明朝统治者的锅。

白银输入减少或者说价值变高后,明朝政府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减少税额,反而利用这种价差大赚其利敲骨吸髓这还能怪白银本身吗?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反正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圣君,大明朝年年都是盛世。说这话的真该让他穿越回去好好过几天他明朝盛世的日子,看他会不会哭着闹着要回现代来。

带给明朝最后辉煌的张居正

白银的大量输入使得到了张居正时期终于有了实行货币化税收的物质基础,但显然这个基础还过于薄弱。农民为了缴税不得不向商人们借贷白银,可由于社会白银有限这推高了借贷的成本。

其中更是不乏奸商借机哄抬银价从中牟利,而明朝官商一体的商业体系决定了明朝政府对这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会听之任之,甚至于地方政府跟商人合谋抬高银价渔利,这可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所以张居正改革中的实行货币税被后世批判就是这么来的,但是这些批判张居正的玩意儿只批判张居正改革让商人赚了银价差获利,却对张首辅改革的重点避而不谈只字不提。

一条鞭法简单地说就是将一切税赋杂役等等全部摊进田亩之中,按拥有土地的多少缴税。

更简单地说就是后世清朝摊丁入亩的明朝版——士绅一体纳粮。

这个动了明朝大大小小统治阶层蛋糕的改革实际上在张居正死后也就被基本废除了,只有货币税这么一个形式还被保留着。

货币税被保留下来的原因前面码字的已经说了,明朝从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官商一体,既然货币税能让官老爷们赚钱自然也就不会被废除了。

张居正给幼年万历留下的心理阴影到底有多少,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废除张居正改革的罪魁正是万历皇帝,拉着悬崖边明朝这辆老爷车的最后一根钢索就这么被斩断了,但是万历皇帝并没因此就觉得过瘾了,他还有后招要推上这老爷车一把。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穆宗名臣:封贡》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给个赞给个关注鼓励下码字的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