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教学手记——“芍药是治什么的?”

“芍药是治什么的?”

其实这句话省略了一个字—“药”,完整的表述是“芍药是治什么的药”?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来源于我让学生自读《扬州慢》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好像很可笑,其实一点不可笑,任何人都有知识蒙蔽的时刻,博士对于一些生活常识也未必懂;关键是这个疑问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学价值和意义?

其实,我认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学习基点出发。

从学习诊断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起始点在哪里,学生的差异状况,困难的是,如何依据学习起始点设计教学。

我们先来看看学生自读几首咏史诗词产生的疑问:

与诸子登岘山

1.孟浩然为何会“泪沾巾”?

2.“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有何意义?;“深”“浅”的意思?

3.为什么读“羊公碑”就落泪呢?

4.“往事成古”可以理解,为何往事能成“今”?

5.“水落鱼梁浅”,水为何独独落在鱼梁上就浅了呢?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所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姚之杰)

2.“山深闻鹧鸪”中的“山深”?

3.“青山遮不住”,“遮不住”什么?

4.为什么写“可怜无数山”,山为什么可惜?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遮不住”“东流去”是指江水还是长安?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辛弃疾渴望统一,如何体现?

扬州慢

1.“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断句和翻译。

2.“弥”?“自”?

3.不是咏史诗吗?《扬州慢》怎么与之关系不大呢?

4.“芍药”是治什么的?为何说它年年知为谁生?

5.更侧重怀念杜牧,还是抨击战争?

6.“犹厌言兵”中的“言”。

7.“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惊”的成分是“喜”居多还是“忧”居多?

8.千岩老人与“黍离之悲”有何关联?

9.“纵豆蔻词工”的“工”字作何解?

我把这些疑问分为这样几类:一类为纯知识性问题,一类是误解性问题,一类是朦胧而具有涵盖性的问题。那么如何来依据这些问题施教则一个很困难的事。

难点一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难点二在于如何把一个低层次的问题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深刻性的问题。

基于这两点,我在让学生讨论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了这样几个疑难,带领学生讨论,不断加深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因为学生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缺乏换角度、分层次的思维意识和能力。为此作了如下的备课:

2.“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有何意义?;“深”“浅”的意思?

首先,季节变化的标志。

其次,内心情感的化外,以景传情。水深而寒,冷寂;水浅而枯,萧索。

再次,水随季节而变化,展现于眼前,整个时间的变化、朝代的变化亦是如此,因此,言近而旨远,是对前四句的形象化展示,以景来蕴情,诗味更浓,不然,则全是说教口味。

再次,这是从时光变化的感慨而转入一些人因功名而长存的羡慕与感叹之情,因此,从结构上来说,此句属起承转合之“转”的位置,较好地完成了收束上文过渡到下文的结构任务。

3.为什么读“羊公碑”就落泪呢?

首先,羊公碑属于“史迹”,记载了羊祜的事迹,羊祜,乃一代名将,功绩卓然,让人羡慕,尤其是让孟浩然这个终生不能踏入仕途一步的读书人羡慕;

其次,羊祜在岘山上做的事,羊祜以功名之身感慨于名人贤士之湮没无闻,功名卓著者尚有此叹,何况终生不得志的孟浩然呢?

再者,羊祜死后,人们为他立碑,是纪念他的功绩,可是想一想他像他所感慨的那些名人贤士一样,也将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之中,不禁感慨万端,因而流下泪来,此碑因之叫堕泪碑,孟浩然当然也是为此感慨堕泪者之一。

再者,羊公碑虽然有可能随着时间而湮灭,但目前却还在啊?羊祜在晋初,而孟浩然在唐朝,中间相隔四百多年,可以说是非常永恒的一段时间了,孟浩然能与羊祜相比吗?想到此,当然会感伤流涕!

4.为什么写“可怜无数山”,山为什么可惜?

为什么“可惜”?

这得从上句说起,诗人要望长安,实际上,这里不是长安,是京城开封,已被敌军占领。站在江西的郁孤台上望,当然望不到开封,诗人的解释是“可怜无数山”,可惜被重重的山脉所挡。望长安代表对朝廷的忠贞,而无数的山却阻挡着诗人的目光,显然,借山来比喻朝廷中阻碍抗金的主降派们。

再从另外一角度看,可惜是有原因的,上一句写“行人泪”就是对不抵抗者的控诉,现在想要上书朝廷抗金却又被重重阻拦,难道不可惜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东流去的是江水,怎么可能是长安呢?

青山再高也无法阻挡江水东流,这是势所必然的道理,但诗人的表达很有意思,“毕竟”,说明,是经过了一番曲折后最终的结果,代表着一种坚定的意志决心,显然,这是与辛弃疾的命运相一致的,他坚持北伐却得不到人们的支持,虽然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最后还是坚持北伐收复失地,要统一天下,这符合社会变革发展趋势。因此,这句话极具哲理色彩。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辛弃疾渴望统一,如何体现?

从他对向南逃难的人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极为同情游离失所的人们,这是他要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内因;

“西北望长安”是用行为表达对故国都城的亦即对朝廷的渴望,渴望朝廷收复失地,让老百姓回归家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他坚持抗金的理论核心,他坚信自己抗金理念的正确性重要性。

最后,他说听到深山里的鹧鸪声而愁苦,这里的愁苦就是担心主降派们对收复失地的阻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首词,都是在围绕着“抗金收地”的思想展开的。

我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如何才能把诗词读得通透而丰富。那就是:

1.每一个字词都是思维的生发点。

2.与上下诗句相关联展开多个角度。

3.由外到内由景到情到理的深入思考。

我要把《扬州慢》的问题作为作业布置给他们,不知他们是否会有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