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老中医:宜以酸甘濡润,滋养胃体为主要大法【一点资讯】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宜以酸甘濡润,滋养胃体为主要大法,按照不同的临床表现,配伍方药,具体证治一般可分以下三类。
1、阴液枯槁,胃失濡养
症见中脘灼痛似饥,腹胀嗳气,食欲减退,脉细数,舌质红,舌体瘦小或口舌生疮,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治以酸甘濡润。
药如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生地黄、乌梅、白芍、甘草、谷芽、绿萼梅等。
若心下嘈杂灼痛,泛恶,脘痛连胁,口苦,舌苔黄腻,由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者,可予左金丸合四逆散,或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苦降辛通,泄肝和胃。
大便干燥如栗,数日一行,可酌加制大黄、肉苁蓉,以复阳明通降之常,浊气降则清气升,而阴精得以上奉。
2、脾气虚弱,脾阳不振
症见食少运迟,中脘饱胀,嗳气频频,体虚乏力,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理气助运。
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木香、鸡内金、焦楂曲等。
如兼见喜热恶寒,便溏次多,舌白质淡等脾阳不振者,宜酌加附子、干姜,即附子理中法,以冀振奋中阳。
阳旺则运健,精微得以输布,胃得濡养。
根据本病胃镜检查所示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参考胃液分析,虽无阴虚胃燥的症状可据;
但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健脾助运,温健脾阳的同时,随症配用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刚柔相济,对改善症状,增强疗效均有所裨益。
这可能因脾病而掩盖胃病,非胃阴不虚也。
如舌苔白垢而腻,口淡泛恶,乃湿困脾阳,可配伍二陈平胃,先从运脾化湿,俟湿除苔化,再转健脾益胃。
此时如投酸甘之品,有助湿碍胃之弊,不利于病。
若大便干燥难解,可加附子、大黄,以复清浊升降之机。
盖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之辛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仍存,只要运用得当,效果较好。
3、络损血瘀
除上述见症外,胃镜及病理检查,若见肠上皮化生、息肉或假息肉形成;
可在上述辨证施治的方药中选加丹参、当归、红花、川芎、三棱、莪术、九香虫等,活血通脉,软坚散结。
此外,刺猬皮苦平,治胃逆,开胃气,令人能食,可以随症用于本病。
出处: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