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426期:关羽的孙子娶了赵云之女,三公子关索和鲍三娘的故事后来都被删除,其实《三国演义》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426期#
今天我们的话题要从关云长有几个儿子开始。按照史料记载,关羽应该有两个儿子,长子关平,次子关兴,还有一个女儿。在《三国演义》的小说当中,关平成了关羽的义子,实际上他是关羽的亲儿子。
众所周知,关平随父亲南征北战、东荡西除,最终在败走麦城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双双遇难。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东吴军队占领荆州之后,关平的夫人带着孩子偷偷躲到了乡下,可以说是乔装改扮、隐姓埋名躲过一劫。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娶了赵云之女为妻,这段婚姻很美满,他们的后人就在荆州地区繁衍生息。
后来邓艾、钟会伐蜀,荆中有一员大将,就是庞德之子,名叫庞会。大家都知道这段故事,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老庞家跟老关家是有血海深仇的。庞会为了报父仇,将成都的关氏一门全部斩杀。
在残忍的灭门事件之后,关羽的后人也就剩下了荆州这一支。不过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关云长还有第三个儿子,这个孩子名叫关索。当初关羽杀人之后远走他乡,他的夫人胡氏已经身怀有孕,后来就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的命运非常坎坷、非常传奇。长大之后他被索园外收养,后来又跟一位世外高人学的一身好本事。因为生父姓关,养父姓索,师父姓花,所以他的名字就叫“花关索”。
长大成人之后,他带着母亲还有三个夫人来荆州投奔关羽。这三位夫人当中有两位是一对姐妹,名叫王桃、王悦,还有一位出身鲍家寨,手使双刀,一身好本事。英姿飒爽,有万夫不挡之勇,名叫“鲍三娘”。
这段故事的发展后来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刘备称帝之后派关索镇守云南。时至今日,云南还有很多地方都流行“关索戏”。另一个版本是武艺高强,精通兵法的关索夫妇镇守葭萌关,后来魏兵十几万大军三路来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关索战死沙场。接下来女英雄鲍三娘挺身而出,继续指挥战斗,最终也血洒疆场。
所以有人觉得《水浒传》里的扈三娘实际上跟三国故事当中的鲍三娘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水浒传》里的“病关索”杨雄,他的绰号里所提到的“关索”应该就是三国故事当中的关羽的三公子。由此可见,《水浒传》的作者对三国的这段关索故事是认可和接受的。
以上这段传奇故事我们在现在的《三国演义》当中是看不见的,不过如果穿越到明代中后期,我们就能看到三国故事在市面上流行着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的书名叫做《三国志传》,这套书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上图下文,有点像后来的连环画。在这个版本里有完整的关索故事的记载,这个版本基本上都是万历年间福建建阳一带刻板印刷出来的,所以又称为“闽本或建本”。
除此之外,在当时市面上还能找到另一本三国故事的书,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嘉靖年的课本。郑振铎先生在192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三国志演义>的演化》。文中就认为嘉靖本应该是《三国演义》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版本。这个版本引用了很多史料,一共分240回。和前面提到的《三国志传》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版本中没有提到关索的故事。
说到这儿,我们已经看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以“嘉靖本”为代表,一个是“三国志传系统”,以万历二十年刊刻的“余象斗本”为代表。当然每个系统当中有很多小的分支,又演化出了略有区别的一些不同版本,不过在整体全貌上系统内部是保持一致的。
随着《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刊刻以及三国故事的广为传播,又出现了第三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叫“批评本系统”。这个版本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这个版本将原来的240回压缩为120回,并且插入了很多评点,插入了一些诗词。
说到这里我们要提一个人了,此人名叫毛宗岗,生于明崇祯五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毛宗岗和他的父亲一起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三国演义》的各种文本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编排。前面我们提到的李卓吾的批评本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参考对象。毛氏父子这个版本我们可以简称“毛批三国”。
与之前版本相比,“毛批三国”的情节上变动很大,内容上对照历史也进行了增删调整。特别是强调了“尊刘抑曹”的正统思想。整个三国故事分为120回,每一回都重新加上了上下句的标题,并且在行文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诗词。今天我们看的《三国演义》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毛批三国”为基础的。因为这个版本特别成功,所以从他出现之后,其他版本也就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个就好比太阳出来之后,满天星斗自然就消失了。
现在我们看到《三国演义》开篇有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词就是毛氏父子加到三国里边去的。这个版本在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印刷版本,在文字或内容上又略有出入。所有以“毛批三国”为基础,形成的版本统称为“毛本系统”。
说到这儿,大家已经看到了,从前面看最早最接近原著的是“嘉靖本”,从后边看最有影响力传播最广的是“毛本”。在整个流传过程中,《三国演义》这本书形成了四个版本系统,一是“通俗演绎本系统”,二是“志传本系统”,三是“批评本系统”,四是“毛本系统”。而每个系统内部又因时间、地点和主持人不同,进一步衍生出了各种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又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参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
据统计,明代的课本有20多种,清代的课本有70多种。简单算一算,就近百种版本。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这方面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大家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学术论文,80年代90年代都召开过规模很大的学术讨论会。而日本学者、韩国学者也都做过相关的研究,写过很出名的著作。
其中关于很多问题到现在大家还在争论,比如《三国》这书到底是不是罗贯中写的?还有嘉靖本是不是最早的版本?可以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版本之多,体系之复杂,传承关系之奥妙,在历朝历代的小说当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件事本身也证明了这本书确实深受大家的喜爱。三国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实在找不着话题了,除了聊天气之外,大家也可以考虑稍微聊聊三国,十有八九一定能找到共鸣点。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如果您觉得不错的话,不要忘记传播和点赞。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