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吃下到排出需要多久?| 趣问万物

【本文由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供,ID:steamforkids】

食物从吃下到排出需要多久?

图片来源:pixabay

作为火锅桌上的明星“see you tomorrow”(金针菇),就由我带大家来一趟消化道之旅,虽然我的旅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是我的小伙伴们可就未必这么顺了。

刚启程时,大家都跑得都挺快。在消化道入口,我们和你嘴里的唾液淀粉酶混合,米饭或面食里的淀粉在这里就已经开始分解。接着我们会乘坐蠕动的“滑梯”(食道)到胃里泡“酸”泉,这段路我们只花了不到一分钟

,是我们长时间驻留的第一站,胃液中的盐酸和酶会把我们一点点消解成粥一样的食糜,大约2~5小时后,我们就该到下一站——小肠里了。这里可是“山路十八弯”,胰腺、肝脏和胆囊会在这里给我们灌消化液,继续给我们“瘦身”,把养分和水分“榨取”出来,让小肠壁上的绒毛吸收,进入血液。在这一站,我们会待上2~6小时

走完小肠我们的精力就已经被消耗地差不多了,但这还不是我们的终点,还有一条漫长的“马拉松”路线在大肠等着我们。我们所剩的最后一点营养和水分就在这里被榨干,最后住进直肠休息一阵,直到旅程结束。这一段得花上4~72个小时(平均36个小时)。

我的不同伙伴们旅行节奏快慢不一。最快的是小分子糖类伙伴,比如糖果,几个小时就能被完全消化吸收。纤维含量高的伙伴(水果蔬菜等),还有富含几丁质的食物,像我们菌类,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时不到一天就出来了。但是像蛋白质和脂肪类的伙伴,性子就慢了,最多能在消化道里待上5天!(相关视频见文末)

打哈欠时为什么会耳聋、流泪?

图源:pixabay

打哈欠的瞬间,耳朵就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周围声音都被“闷”住了。

耳朵显然不像眼睛那样有眼睑可以控制开合,但它却有像眼睛的虹膜(调节进光量)一样的结构,用于调节声音的大小,它们就是中耳内的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当外界声音过大时,这两束肌肉会反射性收紧,阻碍声波传向内耳,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而在打哈欠时,我们的嘴巴大张,鼓膜张肌和镫骨肌也会收缩,因此进入耳朵的声音就变小了。

不仅如此,同在头部的眼耳口鼻邻里之间关系也相当密切。鼻咽腔和耳朵的鼓室之间连接着咽鼓管。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鼓室内的气压。咽鼓管靠近鼓室的那一段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好维持鼓室的正常气压;而它靠近鼻咽腔的那段则常常是关闭着的,打哈欠、吞咽或用力擤鼻涕都会使它打开,导致鼓膜周围的气压不稳,无法自由振动,我们听到声音便因此减弱。

咽鼓管位置示意图 | AMI 2018

除了暂时性“耳聋”,大家在打哈欠时可能还会不自觉地流泪。其实我们的泪腺从没停止过“哭泣”,只是大部分眼泪都顺着鼻泪管流进鼻腔,变成鼻涕或者被我们咽下去了。打哈欠时,整个面部包括泪腺和鼻腔都受到压迫,眼泪就被挤出来了。

火有影子吗?

图源:pixabay

你可能试过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点亮一只蜡烛,蜡烛的影子被投射在墙上,却不见火焰的踪影。这似乎并不难理解——被灯照亮的地方也不会有灯的影子,火焰本身也是个发光体。

但“火影”的确名不虚传,只要条件给对了,你就能让它现身。影子是光线在前进过程中受到阻挡,在物体附近投射下的阴影区。所以,如果火焰中存在能够阻挡光线的物质就可能形成影子。火焰看似飘渺,也离不开物质基础

传统燃料,比如木柴、煤炭,在不完全燃烧时会形成煤灰等固体小颗粒在火焰中浮动,这些黑色的固体颗粒物会吸收部分光线。另外,火焰中的热气体与其周围的冷空气是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外界光线到达该界面时会发生偏折,从而形成影子。

不过,要想清楚地观察到火焰的影子,你需要比火焰亮得多的背景光源,这样才不会让火焰自身的光把它的影子覆盖掉。

橡皮擦和纸张表面都很光滑,

为什么接触时的摩擦力还很大?

图源:pixabay

橡皮擦能擦掉纸张上的字迹,离不开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使用橡皮擦的时候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阻力。然而,仔细想想,橡皮擦表面和纸张表面都很光滑,摩擦力是从哪儿来的?

过去,人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接触面凹凸不平,相互咬合在一起,阻碍二者的相对运动。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的确对摩擦力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仍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表面很光滑,却依然能产生很大的摩擦力。

实际上,在光滑接触面上,主导摩擦力大小的是微观粒子之间的弱电磁作用力,比如范德华力和氢键。当两个粒子靠得足够近时,就有可能相互吸引,这种作用力越强,我们要克服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因此,一些物体的接触面光滑到一定程度(纳米级别)时,反而会产生更大的摩擦力。

分子或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它们的种类有关,也就是说接触材料的种类也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橡皮擦的主要成分是橡胶,后者与许多种干燥的光滑固体表面都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除了纸张,还有玻璃、塑料等等,这都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之间能够产生较强的作用力阻碍我们将其拆开。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