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山行之燕凤蝶

例行刷山。

溪水清清,让人不由得想挥几竿。

这次的丛林非常茂密,主要是想记录一下这一带的兰科植物。

高耸的山峰,以后有机会要一点一点地去探索。

路边的修竹在秋日暖阳下显得格外疏朗。

山涧中非常阴凉。

水边长满了石菖蒲。

日光透过树叶照射到水潭中,一切都那么美好而静谧。

沿途的瀑布不断。

渐行渐陡,而瀑布的落差也越来越大。

很多时候因为石壁太陡只能绕道而行。

非常大落差的瀑布,这山就如一面巨大的石墙。

一步一步攀登、翻越。

首先,是非常常见的流苏贝母兰,此时正值花期,在这个秋日里,鲜花怒放。

由于人迹罕至的原因,这里的流苏贝母兰没有受到破坏,密密麻麻爬满了山壁。

流苏贝母兰(Coelogyne fimbriata Lindl.),兰科贝母兰属,附生草本。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溪旁岩石上或林中、林缘的树干上。花期8—10月,果期次年4—8月。

一朵朵的小花点缀其间,长势如此旺盛,让人心生欢喜。

流苏贝母兰的小花颜值挺高的。

流苏贝母兰的旁边,爬满了广东石豆兰。

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兰科石豆兰属,附生草本。生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花期5—8月。

小叶寄树兰在此地也是比较常见。

小叶寄树兰(Robiquetia succisa(Lindl.)Tang et Wang),兰科寄树兰属,附生草本。生于海拔700—1100米的杂木林中树上或林下溪边岩石上。花期8—9月。

中华叉柱兰是一种存在感很低的兰科植物,在林下稍不注意就错过了。

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 Rolfe),兰科叉柱兰属,附生草本。生于海拔200—800米的山坡或溪边的潮湿石上覆土中或地上。花期1—3月。

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兰科石仙桃属,附生草本。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树上、林下或沟边石上。花期在春夏季。

石仙桃的果实非常肥硕。

牛齿兰(Appendicula cornuta),兰科牛齿兰属,附生草本。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中岩石上或阴湿石壁上。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蛇舌兰(Diploprora championii (Lindl.) Hook.f.),兰科蛇舌兰属,多年生附生草本。生于海拔250—145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花期2—8月,果期3—9月。

唇形科的某种植物,叶片肥厚,边缘疏生锯齿。

四子马蓝(Strobilanthes tetrasperma(Champion ex Bentham)Druce),爵床科马蓝属,直立或匍匐草本。生于密林中、溪石旁、沟边阴湿处。花期秋季。

全草可入药,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湿热内结之热毒斑疹、便血、小便不利、肿毒疔疮等。

外用主治:跌打损伤、红肿出血等。

四子马蓝的名称源于其蒴果有四粒种子,但其实马蓝属的其它种也都有四粒种子,这名称无法体现其特性,算不上好名称。

隔山消(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 Hemsl.),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生于从低海拔的沿海地区直到3500米高的山坡林缘及路旁灌木丛中或河流、水沟边潮湿地。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块根可入药,性寒、味甘、咸,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主治:温邪发热、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

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 (Linn.) Hook. f.),叶下珠科黑面神属,灌木。黑面神的叶子在生时是暗绿色,干后就变成黑色,故称。生于山坡、平地旷野灌木丛中或林缘。花期4—9月,果期5—12月。

黑面神的花雌雄同株。

雄花:花梗长2—3毫米;花萼陀螺状,长约2毫米,厚,顶端6齿裂;雄蕊3,合生呈柱状。

雌花: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6浅裂,直径约4毫米,萼片近相等,顶端近截形,中间有突尖,结果时约增大1倍,上部辐射张开呈盘状。

根叶可入药,有小毒,性凉、味微苦,清热祛湿、活血解毒。

主治:腹痛吐泻、湿疹、缠腰火丹、皮炎、漆疮、风湿痹痛、产后乳汁不通、阴痒等。

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乌毛蕨科乌毛蕨属,草本。生于山坡灌丛中或疏林下。

根状茎可入药,性寒、味苦,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蛔虫、蛲虫、绦虫病、湿热斑疹、疮毒、血热吐血、衄血等。

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üll. Arg.),大戟科野桐属,灌木。生于林缘或灌丛。花期7—10月,果期11—12月。

楤木(Aralia chinensis L.),五加科楤木属,灌木。生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森林、灌丛或林缘路边。花期7—9月,果期9—12月。

根、根皮均可入药,性温、味微咸,补腰肾、壮筋骨、舒筋活络、散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楤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易危(VU)。

菝葜(Smilax china L.),百合科菝葜属,多年生落叶攀附藤本。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花期2—5月,果期9—11月。

根茎可入药,性温、味甘,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

主治: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瘰疬、痔疮等。

根状茎可以提取淀粉和栲胶,或用来酿酒。有些地区作土茯苓或萆薢混用,也有祛风活血作用。

葛(Pueraria montana var. lobata),豆科葛属,多年生藤本。广布种。花期7—8月,果期8—10月。

根可入药,性平、味甘、辛,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

主治:伤寒、温热头痛、烦热消渴、泄泻、痢疾、斑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

钩吻(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俗称“断肠草”,马钱科钩吻属,常绿木质藤本。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花期5—11月,果期7—翌年3月。

全株可入药,剧毒,性温、味辛、苦,破积拔毒、祛瘀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等。

石荠苎(Mosla scabra),唇形科石荠苎属,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15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下。花期5—11月,果期9—11月。

全草可入药,性凉、味辛、苦,疏风解表、清暑除温、解毒止痒。

主治:感冒头痛、咳嗽、中暑、风疹炎、痢疾、痔血、血崩、热痱、湿疹、肢癣、蛇虫咬伤等。

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L.)Nees),爵床科爵床属,一年生匍匐草本。生于旷野草地和路旁的阴湿处。花期8—11月。

全草可入药,性寒、味微苦、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截疟。

主治:感冒发热、疟疾、咽喉肿痛、小儿疳积、痢疾、肠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等。

外用主治:痈疮疖肿、跌打损伤等。

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玄参科毛麝香属,直立草本。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荒山坡、疏林下湿润处。花果期7—10月。

全草可入药,性温、味辛,祛风解表、化湿消喘、散瘀消肿止痛、解毒止痒。

主治:小儿麻痹初期、受凉腹痛、风湿骨痛、感冒咳嗽、头痛发热、食滞等。

外用主治:跌打损伤、肿痛、痈疖肿毒、黄蜂螫伤、湿疹、荨麻疹等。

野香草(Elsholtzia cyprianii),唇形科香薷属,一年生草本。生于疏林下、草地、路旁、河岸。花果期8—11月。

地稔(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披散或匍匐状灌木。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花期5—7月,果期7—9月。

全株可入药,性微凉、味甘、涩,活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便血、痈肿等。

线萼山梗菜(Lobelia melliana E. Wimm.),桔梗科半边莲属,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道路旁、水沟边或林中潮湿地。花果期8—10月。

全草可入药,性平、味辛,祛痰止咳、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肝硬化腹水、水肿、痈疽疔毒、蛇犬咬伤、蜂蜇等。

溪边的萱草又在开花。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百合科萱草属,又名忘忧草、黄花菜、金针菜,多年生草本。生于水边。花果期5—9月。

花可入药,性凉、味甘,养血平肝,利尿消肿。

主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肠下血、水肿、淋病、咽痛、乳痈等。

狭叶栀子(Gardenia stenophylla Merr),茜草科栀子属,灌木。生于海拔90—800米的山谷、溪边林中、灌丛或旷野河边,常见于岩石上。花期4—8月,果期5—翌年1月。

果可入药,性寒、味苦,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主治: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等。

小叶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 (Hook. et Arn.) Planch.),牛栓藤科红叶藤属,攀援灌木。生于海拔100—600米的山坡或疏林中。花期3—9月,果期5—翌年3月。

茎、叶、根均可入药,性温、味甘、微辛,活血通经、止血止痛。

主治:闭经、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等。

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禾本科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花果期6—10月。

茎叶可入药,性寒、味甘、淡,清热除烦、利水通淋。

主治:热病烦渴、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

淡竹叶的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小块根。

↑ 蛇目褐蚬蝶

↑↓ 燕凤蝶

↑ 第一次见到的“幺蛾子”,求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