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买茶?这里有大学问!
1
昨天坐车,前面两位老大妈,讲普通话,一听就是内陆到珠海养老或过冬的退休干部,或是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
珠海这样的老人很多,习惯于南方生活的会在这里常住;不习惯的会选择冬来春去的候鸟式生活。
现在退休的一代算是幸福的一代,虽然年轻时都吃过很多苦,但也享受到了共和国的所有福利,最重要的是退休之后工资还年年涨。
这两位老大妈是到一家大型超市购物,都拉着购物车,在车上计划着一天的安排。
说到中午了,先吃个饭,然后再去逛超市,多逛一会,傍晚再回家。
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聊到兴奋处,两个人说,我们俩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我在她们后面坐着听得很温馨,如果这个社会上的老年人都能像她俩一样就好了。
要下车的时候,她们说要相互提醒要买的东西,什么牛奶、酸奶、冰糖还有茶叶。
2
听到茶叶我就想,怎么能到超市买茶叶呢?
我一直认为这是个问题,但我发现大多数人,特别是内陆的老年人,从来没把这个问题当问题。
怎么不能到超市买茶叶呢?
当然超市里的茶叶不是不能买,只是都不太好。
对于生活条件差的消费人群,可以选择超市,但如果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尽可能的不选择在超市买茶。
我说的是国内,国外除外。
买茶和喝茶都是技术活,但你只是把喝茶当水喝,这个技术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什么最有名呢?丝绸、茶叶、瓷器。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是在古代中国,现在中国的这三样东西都不出名了。
丝绸早就因为它的实用性差,退出了人类生活的舞台;瓷器也不再是中国的代名词了,不用说欧洲、日本,伊朗的实用瓷器也比我们做得好。虽然现在世界销量最大的茶是立顿红碎茶,但世界各国还是认同中国的茶。这算是给现代中国人一点安慰吧。
问题是他们既然都认同中国茶,却为什么都去消费立顿呢?
因为中国茶种类太多,太复杂,连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老外更是头晕。干脆简单一点,选大品牌算了。
这也是中国有很多消费者到超市买茶的原因。
3
中国的茶叶市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工业品市场,就是进入超市的那些茶。
这类茶的原料成本都很低,也就是说不会选择高质量的原料茶,但因为加工流通的渠道多,最后在超市卖出的价格并不低。有的价格是非常低,但这后面是非常低的原料成本,成本的价格是你想象不出来的。
另一种是农副产品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产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以及开遍全国的个体小茶庄。
这类茶虽然也都有工厂或公司,但基本属于产销结合型。虽然原料的等级差别也很大,但在价格上还是能反映出等级的。
这是与超市茶最大的不同,超市茶的价格不反映茶叶的等级,只反映超市的经营理念。
什么意思?
超市的商品从供货商进到超市仓库之后,要经过再次定价才能上架销售,这次定价看的是商品的外观形象,而不是商品的本质。
而农副产品市场则不同,价格因素里始终存在着一个从产地到销售过程中的原始定价。这个原始定价来自产地,产地定价当然出自品质。所以无论加了多少次价,这个价格还是依赖原始价格的。
当然,要把无良商家排除在外。
茶叶是一种能持续消费的商品,正常做生意的人不会以次充好,最起码第一次生意不会。除非知道你是个棒槌,那就没办法了。
4
这里面有个技巧。
到一般的茶庄去买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穿得太好,也不要穿得太差。
卖茶的人都是人精,他会通过对你穿着和举止的观察,向你推荐茶品以至于定价。所以你的穿着要保持在“茶”的水平上。什么意思,让人尽可能地看了平淡,但又不失高雅。
二、先品尝,后问价。
到茶庄买茶,当卖家看不出你的偏好时,会主动让你试茶。一般讲,他给试的茶都是中档偏下一点的茶。
试茶的时候,他会问你好坏。切记,无论你会不会喝,一定不对茶品做好坏的评价。
他会引导你,这种引导是有目的性的,看你懂不懂。所以,你要是不懂的话就不要评价,更不能受他的引导。
这时你只要说,“还有没有好一点的”就行了,这样试上三种,然后再问价。
再不会喝的人,一般也能喝出这三个档次茶的不同,如果你真喝不出来,你就选择最便宜的一种,回去慢慢喝。
三、尽量不买有包装的茶(普洱茶饼【砖】除外),散茶优先。
一般讲散茶都比较新鲜,从外观上也能看得一目了然,切记不买礼品茶。如果想送礼,可以选择再次包装,付包装费。
5
买茶是门学问,这门学问的基本功是会喝茶,会喝才会买,所以多去茶庄学喝茶。
如果总买超市的茶,你就永远学不会喝茶。
有人会觉得茶庄里的道道太深,不像超市选茶那么简单。
到茶庄买茶,你有掉坑的可能,但时间长了,你有自己爬出来的可能,而在超市里买茶,你是会永远在坑里。
对于一些收入还可以的老年人应该学会喝茶,不但可以享受茶给你带来的健康,还可以和茶庄老板斗智斗勇,预防阿尔茨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