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年中秋月最圆
那年中秋月最圆
隔着三十年的记忆回看,我想那年的中秋月恰似不经意弹起,挂到天幕的莲蓉月饼,甜蜜且不沾牙儿。
那晚的月亮非常的圆。
在我家门前有一片树林,朗月高高地挂在天幕,笼罩着成片的树林,月华似薄雾轻纱给树林穿上朦胧的乳白色的罩衣。
树林旁是一条宛延曲折的小路,在月下象一条小白带伸向远方,这是通向田间地头,还有担水,洗衣必经的一条路,村子里的人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在月光下它是那样的静谧而悠长。
在小路的左侧有一方池塘,池塘的水不是很深,浸泡在池塘里的树杈仿佛游泳的人露出水面的一只臂膀,静卧在水中,那时树杈上会爬上野生的甲鱼,扑通一声跳进水中。
会有任性的家鱼在水里呆腻了,猛地跃起,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最后又不甘心地重回水中。
池塘岸边系在树桩上的牛哞地长叫了一声,站起来甩甩尾巴,在原地缓走几步又趴下了,摇晃着脑袋想它的心事。
夜又回复了它的平静,象一位深思的哲人。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四号是中秋节,那是记忆里最团圆的一个中秋节。那时曾祖母还健在。父亲从建筑工地特地赶回,带回了一盒月饼,我还清楚地记得,那盒月饼没有盖子,下面的底看上去像盖子,主要是底子有一圈上翻的外围,敞口的盒子上半部套在底部外围之内,看上去好像是把盒盖放在底下了,上面覆盖了玫红的纸,再在外面用红白相间的棉线打了十字结。
父亲拎着月饼风尘仆仆地跨进门时,哥哥,弟弟和我坐在门前的梨树下剥棉花桃,弟弟和我盯着那盒月饼眼里闪烁着攫取的光。
父亲把月饼盒放到餐桌上,回头和埋头苦干的母亲说,今天过节给孩子们放放假,晚上我们全家开个中秋赏月会。
母亲马上宣布:孩子们,你们洗洗手玩会去吧,晚上我们早点吃晚饭,今晚我们全家去楼顶平台上赏月吧!
我们仨兴奋得上蹿下跳。
为了全力配合父亲的提议,母亲把未摘完的棉花全收进大竹筐。把梨树下收拾干净,用一把镰刀绑在一个长竹竿上摘梨子。我们争着抢着要自己亲自采摘,母亲拗不过我们,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放手让我们仨尽兴玩。
哥哥举着长篙,弟弟在旁指挥"这个,这个,这个最大……",我在旁边捡拾落地的梨,每个梨子都被几片树叶簇拥着从天而降,摇晃着落下傲娇地躺在地上,毫发无损的模样。我家的这种梨叫"朝天啃",绿皮上褐色的斑斑点点,外观看一点也不好看,但水份忒足而且甜,咬一口都能甜到心里去。
那晚八点,我们仨把小饭桌搬到二层楼顶的露天平台上,把高高低低的六个小板凳围着桌子摆好。
母亲把平台上打扫干净,用水全面泼洒了一遍水泥地面,16岁的我听到水泥地面细微的吱吱声,象发现奇迹似的嚷嚷着:妈妈,妈妈你听,地板喝水的声音,它肯定很开心。母亲微笑着看我,回头跟父亲说:"你看你姑娘,把地也当作人了。"父亲说:"这说明孩子的观察力还是蛮强的嘛,由着她。"
父亲给桌上摆放了香炉,还摆了梨,花生,月饼。
一切准备妥当,我搀扶着曾祖母从水泥露天台阶缓步登上楼顶。一家人围坐着。父亲郑重地祭月后,晚会正式开始。
父亲开始了开场白:今年我们家可谓三喜临门,老大考取了大学,我们家新盖了楼房,马上我落实政策(父亲中专毕业因文化大革命回的农村)也要去孔埠粮管所上班了。我们家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哇!
我们一起不由自主地鼓掌。
父亲说:"我有一个最深的体会只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些年我和你妈苦苦打拼才有今天的成绩。你们的妈妈聪明,勤劳,她是我家的大功臣,你们长大了好好报答她。"
母亲接过父亲的话说:"这些年多亏了你爸,在他的正确引领下,我们家才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最幸福最知足的是养了三个乖巧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你们仨是我的骄傲。妈不图回报只希望你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你们早日离开农村,不再像我这样出苦力。"
母亲说到这时用恳切的眼光扫射我们仨,我们默默点头。
父亲把月饼盒拆开,第一个发给曾祖母,曾祖母忙放下她不离手的鹅毛扇郑重地接过来,迫不及待地拆开来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喃喃地说:"真甜!里面还有水果味咧。"我坐在曾祖母身旁看她陶醉的样子,她没舍得咬第二口回手往我嘴里塞,我不接。
父亲说:"大(乡里话奶奶的意思),您自己吃!孩子们都有的。"
父亲拿了第二块递给母亲,母亲推辞半天说:"留给孩子们吃吧!"父亲却执意每人先拿一块。他还告诉我们仨,如果对着月神许愿,你们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哦!
我们每人分得一块月饼。盒里还剩下两块。
父亲说:"现在,我们每人写一首诗,打油诗也行,谁写得最好,这两块月饼就奖给谁。"
哥哥问,限字数不?非要应景么?
父亲说:"不限,可以自由发挥,重在娱乐,重在参与。"
弟弟站起身来说:"我可以自由活动不?坐在这我是想不出来的。"
父亲笑着说:"晓得你个老仨鬼点子多,可以自由活动但不许不写。"
我们仨都各自起身,望的望月,吃的吃零食。
我扶着楼顶平台放眼看那晚月光下的景物,视线游离最后停驻在墙角。我家墙角放了一排紫茉莉(当时都叫它夜来香)和鸡冠花,那些红红紫紫的花,隔着三十年的光阴仍绽放在我心中。16岁的我摘下一朵紫茉莉,将花瓣与花托,花萼分离,奇怪的事发生了花瓣与花托之间还有细丝牵扯着,恰似藕断丝连的花的情意。将花托花萼粘到耳垂上,那花瓣便垂落耳边成了花瓣耳坠,它给我带来惊喜,虽不能揽镜自照,自我感觉良好,觉着自己变成了花仙子。三十年后我仍记起那紫色开得潋滟的花朵,无数次地梦中,我在花丛中转圈,紫色的花瓣在我耳畔随我的转动一起飞。
"英子,快扶太(家乡话对曾祖母的称呼)回房休息!"母亲轻声地唤我。
曾祖母有些乏了,我扶她回一楼歇息。她摇着鹅毛扇和我缓步走。那把鹅毛扇在我记忆里是如此的深刻,每次从电视里看到诸葛亮出场我都疑心他盗了我曾祖母的那柄扇子,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曾祖母下悬梯台阶时把鹅毛扇交给我拿着,她腾出手来扶着楼梯扶手小心翼翼地下楼,小脚的曾祖母顶着特意盘成云髻的白发和静美的月光一样美。
我返回时母亲的诗已交卷,这是我去年中秋节翻阅八九年的笔记本,赫然发现抄在尾页上的。为了养家身为长女的母亲只上过一年学,然而那年中秋,她为我们作诗口述了她心中的愿望。
无题
月儿高照过中秋
但愿子女知苦愁
努力学习搞四化
建设祖国把名求
那夜父亲夸赞母亲写得好,朴实,直白,又满含叮嘱。自己紧跟着和诗一首。
清平乐
他日为何把汗流
只为子女展前途
中秋之节喜赏月
但勿把它视为愁
哥哥和弟弟写的什么,我已不能复述,随着几次搬家那本记录当晚诗作的信笺不知遗失在了哪里。
我在九一年和读大学的哥哥书信往来,他给我寄来了那晚我写的稚嫩的诗词,内心百感交集。
中秋赋.喜临门
皓月当空映琼楼
合家欢乐庆中秋
举杯邀月花共影
月华皎皎不知愁
兄登程
亲山亲
故乡情
举家相送迎
待他日
朱门更添新光辉
知否?知否?
莫待芳华虚度
周小妹书于一九八九年中秋
三十年过去了,母亲已长眠九泉之下二十八载,父亲陪着我们走这三十年艰辛的路,有了知识武装的哥哥和弟弟功成名就小有成绩。有文字相伴的我也过得活色生香。
三十年前那晚的月亮是最圆的,我守着这圆融的皓洁的月光,余生回想,慢帧回放……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周振英(笔名:英子),现居武汉市江岸区,原籍武汉市新洲区,是一位文艺爱好者,曾有散文《为情而歌》被武汉写作杂志社收入(新人新作优秀作品选)。近期有《岁月回声》《五月,遇见》等文章发表,希望多结识文艺友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