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张振营和他的《时光里的印痕》
我的好朋友张振营先生专程给我送来了他新近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时光里的印痕》,我读后久久放不下,心里有话,欲一吐为快。 张振营,男,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河南经济日报》任记者,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著有散文集《心泉》、领导科学文集《魅力官场》、随笔集《幸福读本》、散文集《时光里的印痕》等著作。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文学创作。振营先生在《时光里的印痕》一书中的乡土散文,不是简单的描摹故土,也不是简约的表露作者成长的路途,更不是轻描淡写以凸显故土的可人。对于此,矛盾先生早就说过,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够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厌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的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而给予我们。因为生活或者工作的原因,因此我们经常有感怀我们的故土,我们固守的精神家园。乡土散文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之后,如今站在新时期的舞台,它更闪耀着洁白的光亮。 振营先生的乡土散文,原始自然的生活气息是乡土的重要构件。他在写作的过程中,以情动人。乡土既然是一种情节,就或多或少具有乡音乡情。情是散文的核心,没有情,散文便如失去了脊梁。其情真,才是散文的活的魂灵,而其主题的开掘也才在此得到升华。所给予读者的感受才是心的呐喊,是心灵在现实社会中的亲切呼吁。正如周冠群所说:“散文主题的深,是指一定的感情认识达到对事物的独特而又本质的把握,而非浮泛地停步于事物之外;广指一定的感情认识既是个别性又具有普遍性,从而达到既有‘空诸所有’,又‘包诸所有’的地步,具有颇大的覆盖面。深不仅表现在主题因素上,而且还体现主题与其他外在因素的紧密联系上。”由此可以看出,乡土散文的创作不是作者自我感官意识的流泻,而是情致的表露,是作者对生活的精确把握,对故土情节的深切领悟。乡土气息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深刻感受作者内心对家园的浓情厚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且读者在阅读时也往往因为这样的或那样的情愫与作者在心结上生成共鸣。在乡土的园地里,这种气息只属于振营自己,而振营先生所传达的主观的感受,却正是读者和社会的需求。通过对振营先生乡土散文创作题材的研读,我觉得他的作品有如下几种体例:
(一)抒怀故土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我们出生成长的农村。描写故土的振营先生就出生在郏县农村,因此他在描写故土时,其情感才最深沉最热烈。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农村的建设和改革。曾提出“三农建设”的指导方针,明确的指出了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央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使停滞的闭塞的农村开始在新时期新领导人的指示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振营先生对故土的这种变化,在心理情节上,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一方面,他寄希望通过党和政府的变革,使贫穷落后的农村有长足的发展,希望故土的农民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中,沐浴新的生活新的气象。另一方面,他却是不愿意改革破坏农村的自然的环境。这其中的感情是复杂的,中国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乡土情怀,既是民族的根。在他们所生活的故土,有他们成长的痕迹。所以他们希望保留着传统,保留乡村固有的山山水水。所以才有他们内心的痛苦,才有一种莫名的怅惘。 振营先生在这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其笔下的乡土情結,是他创作的动力。如他在《流光逸影》一辑中收入的《乡村的味道》、《瓦房的记忆》、《留在心里的故乡》、《牛车屐痕》、《电影队来了》、《失去的“大块地”》、《红薯·红薯》等作品,乡情浓郁,发人深思。他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去。那里是他的根据地,虽然他常常东征西征,北伐南伐,但他终于没有成为一个流寇主义者。故乡的物土给他以浑厚,拙朴;他的作品大多以故乡为背景来展现豫西农民的淳朴生活及其在改革开放中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变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由此他也成为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故乡给他童年生活带去的快乐和乡村中所发生的点点事情,就像一幅水彩画般清晰。及至在后来的工作中,他还很清晰的感受到故乡的热情和自己童年的天真稚嫩。而在改革的春风中,老屋被推倒,近乎大剧幕拉开前深沉而雄浑的交响,撼人心魂!在烟尘中摇晃,轻腾,碎裂;瓦片和砖片,像无数绚烂的蝴蝶,向四面飘散,然后缓缓降落下来…在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清楚的感受出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故土,是振营先生生命的根,这也就是振营先生的寻根情,和八十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思潮是相互沟通的。
(二)追忆童年往事
童年对于每一个作家都是不可忘却的,这里面是作品“真”和“情”外泄的源流。乡土散文中,在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他自我的描述,而重新去丈量一个作家,去加深对作家的理解。童年是乡土散文创作中,容量最丰富的题材。在这里,作者可以在照观现实生活的影子中,去发现生活的缺陷,而在自己所成长的记忆中,唤醒那些童年的趣事,进而促使自己对乡土乡情的怀念。振营先生这类作品的描写是最丰富的,而且其取材也是五彩缤纷,他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中发现童年的可贵,发现生活中的美。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描绘,我觉得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繁重的一种换位思考,从而在那些洋溢着笑声与歌声的动态影像里对现实进行对比,形成了一种相对的静。在这些琐碎的童年生活的光影里,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灵巧的笔,去发现隐现的生活。当然这中间最可捕捉的是作者在童年生活中故土的一些景致,一些好玩的游戏。在艺术上,作家在对乡土散文的描写上,都采用传统的倒叙,以一些现实生活中不愉悦的事件为题,进而对自己的童年,对自己的故土产生思念,产生爱。也寄托着作者自我的精神,即是对家,对童年的依恋,形成了一种家园精神。而在这些描述里,往往会在事件发生的高潮中,出现一个或者两个老人对自己的慈爱,对我们幼小的生活提供一些我们琢磨不定的话,也就是佛家所谓的“禅语”。其意象高原空灵,也反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念,即在具体生活中发现童年的价值。有位作家说过这样的话:“美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是具体的。即便是所谓‘抽象美’,也常常得以‘具体’作为支架。这是因为生活本身是具体的,人也是具体的。生活的本质,人的思想性格,总是隐含在现象之中,…没有具体可感性,也就没有社会生活,没有人的思想性格,也就没有艺术形象。”所以,作家所对童年往事的追忆,不是虚幻的,而是凭借自己脑海的记忆而进行的具象描写。 振营在《娘的水饺》中,以水饺为意象,而以我们的思想的跳跃为支点,写出了童年中孩子们在贫困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欢娱。《偷瓜记》、《吃桌》却是以另一种视角去描写童年的纯真和烂漫。
(三)追忆故土饮食
振营先生在《说说吃喝》、《老爹送来的芝麻叶》、《娘的水饺》、《炸油馍》、《三乚郎庙问茶》、《吃桌》等作品中,集中描写了故乡的饮食文化。作家的特质就在于捕捉生活的气息,饮食当然也不例外。在新时期乡土创作中,对故乡饮食的描写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天南海北的食品当然也就汗牛充栋了。作家所生活的故土,毫不例外也是食物的发源地,而在这些美味的食品中,作家对食品是最有见地并赋予它们于食品之外的文化。使食品不仅具有吃的功效,而最大的作用在于宣传故土的饮食文化。在这些散发着乡土农作物气息的作品中,题材的广泛性,使得饮食散文在新时期有了自己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对故土特有的饮食起宣传作用,更多的是将这种饮食放在文化的视野里,审视其美。并且对这些食品的历史文化源流发掘开来,使得读者在欣赏之余还能够获得知识的积累。在创作上以沉淀心田的酿熟了的童少之忆,作为游子眷恋故土的一种精神慰安,便成为乡土散文作家最喜爱御用的一种惬意的艺术手段。振营的《吃桌》是描写吃的极品。在他的这篇关于饮食关于吃的散文里,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食品的了解,对他故乡郏县的了解,更多的是让我们在浅显的文字中所看到的他对吃的研究,对写作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在这里,还体现出道家的无为,以一种平凡的心去描述乡村中极平凡的食品。如排骨、酥肉、甜米、红肉等一些生活中极朴实的食品,但是他却能够让文化的面纱覆盖其间,从而使笔下的食品跃然纸上都富有了灵性。他的《炸油馍》却让我们在他的笔下看见了一个经济萧条,生活贫穷的时代,而油馍却陪伴他度过了那如许年代,在文章结尾处,作者不无感慨的说:“现在农村炸油馍也没有什么时间限制了,想吃就炸,串亲戚也不再拿油馍了,其他好吃的东西多得是。可是我们再也吃不出过去油馍的滋味了,因为那时的油馍里包含着浓浓的情味。”振营以忆叙的回眸视界,借故土的食品表达游子对故土的那种难以割舍且日夜萦绕与思想意识深处的乡思、乡愁和乡情。
(四)畅说故土的民俗风情
振营在他的乡土散文创作中,融汇了大量反映故土纯洁民风民情的作品。民风民情的描写,不仅为乡土散文创作提供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散文题材,而且正是这样的散文题材,为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创造了朴质的泥土气息。在这些以天南海北为基础的汇聚各民族特色的作品里,无不飘散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民俗是淳朴的,民风是醇厚的。因此,作家在这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文字中间畅所欲言,流露作者对故乡因这种民俗民风的存在而自豪的心境。在这些作品中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东西南北的汇集,使作品总体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幻,又体现出在和谐社会中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思考。 振营的《走近塔尔寺》、《临沣寨遐想》、《游黄河三峡》、《感受马街书会》、《千手观音之谜》等作品,极具文化价值,也是最能够生动反映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特色的。这些景观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而使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民俗气息。他笔下的中原汉子粗犷、耿直、豪放。在这些作品中,又不时凸现中原的苍凉和奔放,使得乡土中流露出浑厚辽阔、意境悠远的感觉。
(五)思念故土亲人
人在社会成长中,总会在特定的时刻萌生对某人的思念。这种怀恋是单纯的,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些回忆的画面,却是作家心中的意念,是乡土散文中人性的讴歌。在这些文章里,亲人是没有什么界限的,大凡是作家认识的或者在记忆中停留过身影的,都是其亲人。而这纵多的亲人在作家的视野里,不是杂乱无章的散乱的,而是一个整体。作家能够在描写时信手拈来而不滞于物的局限。 振营笔下的人物是各有千秋的。他们或者在某一方面对作者影响巨大,或者在某一行为方式上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并使得这些印象在笔端的流露中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思想上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只是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几个点的描写,然后进行线面的勾勒,使得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丰满的,而且也能够使读者感受作家内心这种掩映的对亲人的爱,对故乡的爱。时代的进步,也使作者在写作中无意识的加强了现在与过去的对照,从而更加鲜明的是读者感受亲人在故土的点点滴滴。如振营的《母亲的照片》,作者借对母亲的爱,进而上升到对故乡的爱和祖国的爱。在作品的结尾他这样写到:“她在世的时候就总是静静地听我说话,到了天国她还会静静地听。母亲,您是在听吧?”他的《父亲》从人性最伟大的爱入手,讲述父爱的宽厚博大,进而在自己的成长旅途中,带着父爱去哺育着自己的孩子,体现了三代家庭之间祥和的爱。他的《地主女儿彩娥》、《瞎叔》、《我奶》、《顶立哥》等许多作品也深刻的揭示出作者对故土亲人的眷顾之情。 (六)怀念故土艺人 乡村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里不仅有朴实的居民,而且还有许多能工巧匠。正是这些艺人,才为平淡的乡村生活平添了精彩,也给平日冷寂的山村送来了久违的热闹。艺人在乡土散文中,是十分繁多而又形象生动的。他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艺术的再现,都具有美的价值,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在走乡串户中,其目的只是予人方便,予己平凡的生活增添色彩。他们在乡土的行走,是有季节之分的,所以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作家在童年的影子中才会觉得他们的到来对于自己的生活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 振营在《谢幕的戏台》、《消失的匠人》、《感受马街书会》中对他们进行描写时,是采取一种褒扬的态度,是赞颂的。是他们的出现才使得乡村有另外的生机,而在历史的进行中,这种艺人渐渐的流逝,作家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是深深的同情,对他们的命运给予了关怀和怜悯。而这些默默无闻的艺人,为乡村为居民的生活捎去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快乐。振营对乡村中的艺人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描写,使他们在文字中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乡土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都市文明迹象的反思,是对原始自然风味的回味。在振营的作品中,一幅幅静的写生,使乡村的景象跃然我们心尖,这些静的图象在读者的视野中渐渐流动,形成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再度看到它,是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的回忆“动作”,即是振营独创的乡土意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形式和色彩,形成了一种“魅惑之美”,更能够萌发读者内心强烈的感官机能。乡土散文中洋溢的乡土气息与作者的心领神会是休戚相连的。 乡土作为一个恒久的话题,作家在反复论争的结果中,看到了它长足的一面,却忽视了乡土散文尽管在很多地方是有其自己的长处,但是在整个社会时局中,乡土散文的力度是不够的,较之小说的社会作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原因呢,我觉得应该从乡土散文的创作目的来看。乡土是作家在内心对自己家乡的一种回忆,但是这种回忆是抽象的,他没有具体的时间分段,只有模糊的概念,在作家的记述中,只用童年这样的字眼。乡土散文的创作目的在现时是很明显的,是为了抒怀自己的故土,从而唤起作者深深的乡土情结。 改革开放,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作为乡土的一分子,在面对这些政策时应该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机缘。生活是散文的故乡,所以没有确切的生活,怎么能够有深动的文章呢,新时期散文多元化发展又如何行进呢?文心雕龙里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即是说文章以风格为主宰,风格或清或浊由于气质,不是勉强所能达到的。因此乡土散文的创作也要尽量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表现乡土的风格和气韵。 乡土散文在关注乡土生活的同时,多是写乡土给自己人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官能感受,是一种情致的叙述。新时期乡土散文更应该与时俱进,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对乡土文化作一次审视。时代对乡土文学的发展不是挑战,而是机遇。时代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萎缩,恰恰相反,这会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乡土散文创作是真和诚的关系问题。作家的责任则是对时下的一些尖锐的乡村问题在文字中体现出来,引起社会共鸣,以达到更好解决问题的目的。我觉得,作家应该多从农村生活入手,在展现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新时期农村所存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乡土散文的繁荣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宿。 乡土情结作为人类所共有的基本情感之一,深深得埋藏在每一民族的血缘深处。而作为民族之一员的作家,不管其作品是在表现乡俗难忘、乡情难舍、乡风难离,抑或是在抒沃土难忘、厚土难舍、热土难离,都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作家对乡土绵长的思念和拳拳的爱心,传达出与作家自我心灵相融洽的一段值得回味咀嚼的人生履历。振营先生的乡土散文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淳朴的民情,童贞的趣味呈现出厚重的乡土气息。 文学是一种责任,只有能承担责任的作家,所表现的主题才最能够引起共鸣。而我认为,作家创作乡土散文,是不能够离开生活,离开农村这块根基的。因此,作家只有深入基层,体验农村生活,才能够为乡土散文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振营曾在他的新浪博客里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2008,已经留在了记忆里,2009,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在了春风里。 既然是记忆,免不了就要有一些回顾,2009才刚刚开始,所以也要有一些打算和展望。 我看了老朋友邢濮的博文,也是回顾与展望的,写得很好,且有忧国忧民的气度,令人赞叹。但有些说法我不赞同,比如他说的2008年心情依然是灰暗。而我也要用一个词表达的话,那就是阳光。 正因为我是以阳光心态为人处世的,所以,2008年,我最有成就的一件事就是带着阳光心态写了一本书,叫《幸福读本》,这是一本指导人生幸福的书,正像我在自序中说的“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从根本上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甚至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幸福心态!所以,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头顶的天原来是那样的蓝,身边的树原来是那样的绿,路边的花原来是那样的美,妻子原来是如此的温柔,丈夫原来是如此的有趣,孩子又是如此的可爱。”我在《后记》中说“幸福和快乐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人们!”在这里,我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看到我文章的人。 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主席于天命老人家给作了序言,有些人可能对于老还不太熟悉吧,他写的《红色间谍》可是名声在外,如雷贯耳。我的老领导——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何新年先生给予了指导,我在这里也祝他们更幸福。 说到幸福,我还要提到市政府办公室的刘靖宇先生,因为是同行,我们接触地特别多。他是个很乐观、很幽默、很豪爽的人,有爱心的人,工作很迈力,娱乐也很可以。关键是他遇什么事都不生气,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幸福。新的一年,我也希望看到更多像老刘一样的会生活的人,这样就会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世界就会很和谐,人间就会充满爱。 我的本职工作也是值得回顾的,自己认为很迈力,但效果不怎么好。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做的工作上级机关是用计分来考核的,好多东西领导不让报我们自然就得分少,可领导又嫌分少,这是个很矛盾的事,我就没有办法了。真是气没少受,批评没少挨。但我并不真生气,谁让我的官小呢?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们说的都有理。不生气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带着阳光心态。 2008,我当然也有一些烦心事,办得很不顺。是什么事就不说了,你们也给我帮不上忙。办事中体会到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但我并不气馁,我相信办法总会有的,总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2008,我还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快乐。希望我的朋友能记住我,把我放到心里去。 2009,国家大事用不着我操心,再说我操心也不管用。祈望我们的国家尽快度过金融危机,更加繁荣富强。我的本职工作还是要尽力做好的。但做好做不好和升官没有多大关系,连年得先进的人不一定就会得到提拔。我做好工作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自己的工资待遇。我和邢濮一样,也想得到提拔重用,但主动权不在我手里,我也不想低三下四去求人,所以对我来说提不提是无所谓的事,我已把这事看淡了。 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在业余爱好上我还想有所成就。我在博客上写了不少文章,目前大概有100多篇了吧,计划到年底前有200篇时,从中挑出100来篇,出一篇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心泉》我自己并不十分满意,里边的东西严格意义上讲有的不能算散文,不少篇章写得也不好。这一本,我自己要按精品的要求选文章。有可能的话,我还要写一部小说,篇幅暂定为中篇,内容是反映草根阶层的生活。我有十来多个高中同学在市里工作,干着不同的职业,有在机关上班的,有当医生的、有做生意的、有办学校的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酸甜苦辣,不同的爱恨情仇,我准备以我的同学的事做为我小说的故事梗概。 写作不是我毕生的追求,也不会在这方面下太大的力气。我也无意成为知名作家,成为省作协会员就够了,不准备向国家级会员迈进。但我不会丢下写作,还会经常写点东西,因为这纯属个人爱好,也不求发表,只是心灵有个归宿,也算是自娱自乐吧。 除了工作和写作之外,我也想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会多参与朋友的聚会,也希望我的朋友我叫的时候到场,不要怕喝酒,美酒就是让人醉的。对工作要流汗不流血,身体是本钱,工作好、业余爱好发挥好的同时,要放松身心,不要有太大的压力。用三分的精力做好工作,用三分的精力用于业余创作,用四分的精力安排业余生活。世界很精彩,我们也要有个精彩的人生。 振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人! 在他的《时光里的印痕》一书中,我感受到了一名当代优秀作家少有的衷情于茅屋、老农、村姑、飞禽走兽、乡村小学、山花绿树、山峦河流的乡村情结。张振营用他那蘸满一名乡村赤子情泪的彩笔,去收藏山乡春天的绚丽多彩,收藏中原故土阳光的温暖芬芳。用汝河的浪花、老房里的笑声、流淌在密林中的山歌、乡野的春花山果、在城乡间往来的赤子以及对父老乡亲与童年伙伴的真情,构建了属于振营特有的散文村庄。这也是在当今散文的大观园中,能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格的散文倾倒众多的读者和散文界、文学评论界的名家高手,获得广泛的认可与好评的精品力作。振营的这些作品分别发表在有影响的《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散文选刊》、《华夏散文》等大报名刊上,多次在全国有影响的散文奖项中获奖,并入选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大系》等多种权威性散文选本。振营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和影响,在河南散文界,被誉为“张振营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振营先生自他开始散文创作起,就把他创作的主要精力和才智,倾注在生他、养他,培育他成长的中原郏县故土上。在他20余年的散文创作中,所发表的20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几乎都是取材于这方神奇美丽丰富的豫西南乡村生活。他新近出版的这本散文新著《时光里的印痕》除了个别篇章外,也主要是写他故乡生活的作品。在振营的这座散文山乡村庄里,让我们感动的是作家对他衷情的乡土散文题材的挚着追求,甚至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对故土和父老乡亲饱含真情的赤子形象。大诗人艾青曾经在他的诗中这样倾吐他对土地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诗人的这句话来评价张振营和他的散文作品,也是十分贴切的。散文集《时光里的印痕》其中有许多作品是他对故乡生活的诗意化描写,其实这也是作家对乡土爱到极致的一种创作现象。“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赤子眼中的乡土、乡人、乡事,因缘于一种内心的爱,总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让他品味。振振营爱在他的散文中,去品炊烟的味道,去品阳光的味道,去品春天的味道,去品泥土的味道,去品庄稼的味道,去品香草山花野果的味道等等,也就很自然将这一切诗化了。在文学作品中,好的诗歌也是最有味道,让人回味不尽的。而乡村生活中的山水风光、地理人文、风情民俗,很多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作为热爱故乡的赤子作家振振营,在他的不少作品中,都写得很诗情画意,是最自然不过了。散文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去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不一定都要表现乡村的灼痛和不幸,只要写出了让人回味、具有散文的品格就可称之为一篇优秀之作了。 振营通过自己的亲历和感悟,以及乡村生活中特有的细节,把特殊时代乡村农民生活的艰辛、痛苦,表现得刻骨铭心。特别是像我们这些有过作者类似的童年经历的读者,读着这些作品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张振营虽然以写乡土题材的散文为特色,但引起我情感之弦共鸣的,不仅是浓郁的乡村味道,还有从他作品中洋溢出的那种让人感动的真挚情怀。作者无论是写乡村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人文地理,还是记童年的生活,叙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都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流露。有的作品很难分清作者是在叙事还是在抒发真情。他现在虽然居住在城市,却依然衷情于乡村生活,甚至骨头缝里都还流着泥土的味道。山野的哪些鸟儿飞到城里的树上,哪怕是听到乌鸦的叫声,竟然觉得是乡下的老乡来了,感到分外亲切。没有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真切体验,是写不出这样让人感动和惊喜的真文章的。 振营和乡村是一种与生具来、血肉相连、无法割舍的情结。因此,乡村题材到了他的笔下,就会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也就格外亲切自然,甚至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法言说的幸福感。那怕是写一些山花小草野果,也能让人感到作者、乡下人与它们和谐依承,难以割舍的情缘。只有和乡村有着血肉般联系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亲切自然、充满了幸福感的文字。 在这里,我们品尝到了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追求过的真文字散文的味道。当然振营的散文也非完美无缺。我们在品读他这些作品时,就单篇而言,都可称为优秀之作。但作为集子看,似乎在题材、构思、写作手法上,也时有雷同之感,但这和总的成就相比,只不过是白璧微瑕。 愿振营先生在散文创作中展翅高飞,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美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