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贾宏文:原创诗词精品选【之二】
作 者 简 介
贾宏文,笔名原石,大学文化,工程师、经济师、政工师、中级营养师。河南宝丰人,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烟草部门,历任烟草公司经理、局长、河南汝州卷烟厂党委书记等职。1988年开始发表通讯、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著有《琦丽中原》、《鹰城文化之旅》等,主编有《宝丰诗词选》、《平顶山当代诗词选》等。其书法作品在全国性的大赛上多次获奖,曾入编《首届中华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精品集》、《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大观》、《中国儒学书画家作品集》等书法专集,并被授予“中华书画艺术精英”、“中国文人书法家”等称号。现为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原诗文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平顶山市诗词协会主席、《鹰城》杂志社总编。
中华十大名臣
周 公 ①
(前1100年—前1033年)
一代大贤千载传,欣知圭臬有渊源。
辅兄沥血新国立,摄政挥戈叛逆歼。
漫道流言欺相位,犹思吐哺感苍天。②
恤民制礼丹心瘁,长教仲尼拜再三。
【注释】①周公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姬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②流言: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后真相大白,成王迎周公重归相位。后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因此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但是在唐开元时期,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
比 干
(前1125年—前1063年)
谁能舍命示忠贞?以死谏君亘古闻。
慭慭恤民忧社稷,兢兢辅政矗昆仑。
三昼不去危楼立,七窍甘剖大义存。
千载煌煌昭后世,堪称天下第一仁。
【注释】比干,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周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赐后代林姓。后历朝封谥致祭。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故称“天下第一仁”。其庙为乃“天下第一庙”,庙里石碑是孔子用剑刻的碑,故被称为“天下第一碑”。比干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碑廊、拜殿、大殿、石坊等,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幽深,是比干后裔林姓儿女祭谒的圣地。
管 仲
(前725-前645年)
春秋风雨正苍黄,济世经天夷吾慷。
辅佐纠君亲举箭,析陈国策拟登堂。
诸侯九会新霸立,大漠三平北境祥。
嗟慨忠言函至理,桓公不纳致深殃。
【注释】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东周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来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公子小白继登王位后,鲍叔牙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指出当时管仲箭射国君是情势所致,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为齐国效忠。由于鲍叔牙力荐,齐桓公赦免了管仲,听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后就拜其为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九合诸侯,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逐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管仲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后来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临终前的举荐忠言,重用了易牙等小人,结果二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等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桓公见此仰天长叹:“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主张法治,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也曾因首创国营娼妓制度而使后人看法不一。
萧 何 ①
(前257年-前193年)
生性随和善识人,乱云纷起举英君。
入京立禁文籍保,戴月急追猛将存。
坐镇后方输粮草,协诛叛逆固乾坤。
名节自损因皇忌,长教忠臣浩气喑。②
【注释】①萧何,沛丰邑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②名节自损:刘邦在前方率兵征讨,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答曰:“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听了长叹,后不得已而从之。
谢 安
(320年---385年)
风神秀彻立名门,无意汲汲建世勋。
谢却宫衙烦虞诈,结交贤士醉清纯。
一旦出仕千难退,廿载呕心万誉存。
江左风流凭本色,功高防忌看斯人。
【注释】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宰相,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名士谢尚的从弟。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青少年时代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多次征召都被他以有病为藉口推辞了,后来他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品酒挟妓优游山林,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后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四十岁后他不得已才东山再起效力朝廷。对内协调盱衡,成功挫败权臣桓温篡位;对外则力挽狂澜从容指挥,以淝水之战中的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战后功名太盛被晋孝武帝猜忌,385年他主动卸职易权,自请出镇广陵都督北伐军事,实有避祸之意。66岁病逝于建康,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对儒、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这与王敦、桓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照。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品格。范文澜认为:“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作法分不开的。”毛泽东曾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魏 征
(580年-643年)
中外驰名一诤臣,灼灼胆识两昆仑。
邦兴国败忠良辨,偏信兼听明暗分。
直谏皇诏还郑女,慢说君怀死鹞鹍。
十思十渐珠玑献,明镜楷模千载存。
【注释】魏徵,字玄成,唐代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年轻时孤贫,却研读勤奋,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他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后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郑国公。643年病卒。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常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女儿才貌绝伦,便告诉太宗请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招纳。魏征听说此女已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有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正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魏徵看到后在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次,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无一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包 拯
(999年—1062年)
少有孝行梓里闻,十年侍老谢官门。
牛舌案破奸徒傻,端砚规除黎庶钦。
三斥宠臣揭丑恶,六弹国丈震乾坤。
刚直公道谁能比?正义崇高一化身。
【注释】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19岁得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但因父母年事已高,作为独子索性辞官,安心在家侍奉父母,10后二老离世他又在家守孝3年。当时宋朝礼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须守丧3年,无论你官居何位。守孝结束初任安徽天长县知县,有其智断“牛舌案”一事存留史书。三年后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广东肇庆)。端州特产端砚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主政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以贿赂朝廷权贵,但包拯到任就坚决破除这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违者重罚,并且表明自己决不要一块端砚。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尔后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在此任上他多次弹劾权幸大臣、皇亲国戚。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任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1061年卒,谥号“孝肃”。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在后世成为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林则徐
(1785年---1850年)
刚直朴素贯平生,缘有家风骨内盈。
早定佳姻凭麟角,长思匡世赖鳌峰。
一身果敢迍邅对,百任耽劳忧患擎。
壮举虎门彰大义,煌煌青史镌殊荣。
【注释】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民族英雄。林则徐出身于寒门,其父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他不只重视学问的灌输,还很注重品格的修养。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始终保持着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尔后林则徐到福建当时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入读,1811年26岁的林则徐终登进士。1820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由于他不畏权势上书弹劾河南巡抚琦善治河不力,导致上司打压、同僚嘲讽,于是1821年他以父亲病重为由辞官而去。归乡后父已病愈,父母与乡亲父老都反对他辞官的做法,不得已他只有再涉官场。道光帝知其任内政绩卓越,特地召见他,并予破格复职,后历任江苏按察使、东河河道总督、陕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1839年林则徐受命钦差到广东禁烟,到任后雷厉风行,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于虎门销毁。他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随后任其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但英军舰队进攻广州受阻后沿海岸北上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听信谗言意欲将他作为“替罪羊”以利议和,1840年林则徐被撤职并发配新疆伊犁。到新疆后他不顾年高体衰,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屯田耕战”,有备无患的建议。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后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钦差大臣等职。1850年他病卒于赴任途中,终年66岁。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谥文忠。尔后 “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每年的“国际禁毒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北京天文台1996年6月7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曾国藩
(1811年—1872年)
一介书生秀翰林,领军亦可震乾坤。
天京踏破双翎戴,兵部统辖四省巡。
乃厚乃实持两义,且刚且毅立三仁。
能臣政绩随风远,惟有文集铄古今。
【注释】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1834年中举人,1838年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坚持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并有《曾文正公家训》、《曾文正公全集》行世。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智慧、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区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坡,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
周恩来
(1898年—1976年)
大江歌罢苦追寻,气魄襟怀自不群。
义举南昌挥劲旅,才惊重庆揭逆鳞。
安邦尽瘁金瓯补,守业倾情老骥存。
一代周公忧吐哺,万民永仰圣贤心。
【注释】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共青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1926年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8月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了南昌起义。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武汉、重庆领导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8年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八至 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