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的真假怎么看
商代玉器,商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 央集权国家。其宗法礼制十分完备,玉器已成为帝王垄断的珍宝,品种繁多,除了具有宗教色彩器物外,也有工具、生活用品、佩饰及陈设用玉器。这些品种以礼器、圆雕人物最为珍贵,如玉璋、玉琮、玉璧等,而又尤以人物雕为最上。圆雕动物及容器,仅次于人物玉雕,也很有收藏价值。因为人物、动物圆雕工艺难度大,又具有写实的艺术特点,能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面貌,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商代玉器纹饰丰富多样,常见有兽面纹(饕餮纹)、螺旋纹、变形云纹、菱形纹、鳞纹、龙纹、人字纹等。刻纹一般直线多于弧线,粗线多于细线,阴刻多于阳刻,最多见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双勾线”有意识地在两条阴线之间勾勒出一条“假阳线”,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整体纹饰图案化的美感。因而,“双勾线”与“臣”字眼、刚劲方折的轮廓造型、剪影式的图案效果、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共同营造了商代玉雕最绚丽的时代特征。
商代早期玉器在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和抛光,以及玉料的运用和创作造型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商代晚期,玉器的图案设计、雕琢工艺、抛光技术等,与早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
所谓商代玉器的毛刀,是说线条很细很多,磨制的线沟也很轻浅。在这种情况下,研磨砂浆也必须很细腻。通俗易懂的说,砂浆太粗了,原始设备带不动刀具,圆盘刀具也转不动,所以也无法磨削。因此必须使用细砂浆,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商代玉器特殊的毛刀现象。
商代玉器纹饰有直线纹、斜线纹、菱格纹、弦纹、云雷纹、折方纹、斜方格纹、圆圈纹、三角纹、勾云纹、龙鳞纹(重环纹)、兽面纹、饕餮纹,还有各种人物动物形纹饰(与器物造型合一)。在众多的纹饰中,以勾云纹最多见。纹饰的线形,主要为双钩阴线纹。其特点是,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文多,阳文少。穿孔外大里少,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其中并列的阴刻双线条称之为“双钩线”,是玉琢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
商代早期的玉器发现不多,零星出土的也只有一些戈、刀、钺、柄形器和一些小型的装饰物。商代晚期的玉器以河南殷墟出土为代表。殷墟出土玉器,数量众多,仅解放后的考古发掘就达2000件以上,若加上解放前出土的、流失海外的,数量会更加惊人。不过因古今盗掘猖獗,致使殷墟的墓葬遭受严重破坏。如侯家庄、五官村北一带的王陵区经发掘的11座大幕,没有一座幸免,考古工作者仅发现了遗 留的一些零星残件。
巧色玉亦称俏色玉,要求玉匠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纹理,施以适合玉材的雕琢,使作品的造型与色泽达到完 美无瑕的地步。在中国近代 考古学兴起之前,工艺美术界及考古界一直认为,巧色玉是近现代新出现的一门独特艺术。殷墟考古发掘证明,巧色玉雕的发明在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