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讲座002——经络概论 下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 今天

孙会斌讲中医针灸02.mp3来自悟道了玄医道传承00:0032:37
一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顺序见图。
子午流注口诀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奇经八脉具体的循行分布和功能见表1-5。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或“血海”
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调节六阴经经气
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调节六阳经经气
会合于督脉
阴跷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
内眦与阳跷脉会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
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手太阴别络从列缺分出,别走手阳明;手少阴别络从通里分出,别走手太阳;手厥阴别络从内关分出,别走手少阳;手阳明别络从偏历分出,别走手太阴;手太阳别络从支正分出,别走手少阴;手少阳别络从外关分出,别走手厥阴;足阳明别络从丰隆分出,别走足太阴;足太阳别络从飞扬分出,别走足少阴;足少阳别络从光明分出,别走足厥阴;足太阴别络从公孙分出,别走足阳明;足少阴别络从大钟分出,别走足太阳;足厥阴别络从蠡沟分出,别走足少阳。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灵枢·经脉》曰:“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分布极广,遍布全身。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在头项部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安,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如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如《灵枢·经筋》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篇》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体机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近现代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穴位敷贴法等,均以皮部理论为指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