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世民的“牵于多爱”,差点让唐朝三世而亡?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即使再过2000年依然能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圣主明君”,他也是唐朝盛世的奠基人,能让八方进贡,万国来朝的“天可汗”,但是李世民的晚年,所以集中在昏君和平庸君主身上的性格,也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
晚年李世民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在众多批判当中,“牵于多爱”被认为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和缺陷,这个缺陷差点葬送了大唐盛世,导致大唐三世而亡,也埋下了历史一个巨大的转折和伏笔,那么“牵于多爱”指的是什么,李世民怎么又会差点导致唐朝的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
一.李世民晚年的四大毛病,逐渐向隋炀帝靠拢的昏庸
贞观二十五年的5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离开了人间,李世民即位初期,君臣一心励精图治,把一个满目疮痍的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唐朝开始像富强和繁荣迈进。但在后世人看来,这位雄主身上污点也不少,甚至差点葬送大唐王朝,后世欧阳修为李世民总结了四大毛病!
《新唐书.太宗》: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这四大毛病分别是: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和勤兵以远。复立浮图简单的来说,就是崇拜佛教大范围修建寺院,这个无论从今天唐朝遗留的古老寺庙还是在《西游记》中李世民对唐僧取经归来的重视,都可见一般。这个举措和爱好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掀起了一股礼佛的思潮和习俗,使得本不富裕的百姓更加贫苦。
唐朝修建的大型寺庙
李世民另外一个被诟病的毛病,就是远征高句丽,犯了和隋炀帝杨广一样的错误。在今天看来远征高句丽意义重大,但在当时却给百姓带去沉重的负担,你要是打赢了还好说,关键第一次打高句丽非要亲征,你说李世民年轻时候确实是一把打仗的好手,但你二十多年不在前线,去了不是添乱吗?结果第一次远征高句丽草草收兵,啥好处没捞着。
第一次远征后李世民私下里和房玄龄说:如果魏徵在我不至于这样啊!说明李世民那是真后悔啊,不过可能李世民和他表叔(隋炀帝杨广)都倔脾气,晚年的李世民又在准备打高句丽,那叫一个执着,高句丽都哭了,还好没来得及打呢李世民驾崩了!(后来李世民儿子李治顺便收拾了高句丽。)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
再说好大喜功,喜欢秦汉、隋唐历史的人会发现这段时期的皇帝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有点功绩就想去封禅,秦始皇泰山封禅,李世民也特别想去,群臣那就劝啊劝啊,说劳民伤财啊这是,加上一些客观因素,最后李世民没去成,这成为李世民至死的遗憾,这件事也说明李世民开始骄傲自满了起来。
对外用兵频繁的唐朝
那李世民晚年这么“作”,那些身边著名的能臣忠臣都不劝他吗?事实是劝了,但劝不动,连我们经常提到的魏徵都劝了,还洋洋洒洒写了篇“十渐”,说李世民放飞自我离圣君的道路越来越远了,结果李世民不听,等到魏徵死了就更肆无忌惮了!
《新唐书.魏徵传》:陛下在贞观初,清净寡欲,化被荒外。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昔汉文帝却千里马,晋武帝焚雉头裘。陛下居常论议,远希尧、舜,今所为,更欲处汉文、晋武下乎?此不克终一渐也...
当然,李世民也是人,也会贪图享乐,唐朝的强盛也支撑的起他的挥霍,但他对于自己子女的“牵于多爱”,却让大唐差点葬送在儿子手里!
二.“牵于多爱”的李世民,“挥霍无度”的李承乾
“牵于多爱”呢指的是李世民晚年对于自己十四个儿子各有疼爱,以至于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不断游离和变卦。你要说谁不疼自己孩子对吧,但像李世民这样想要为每个儿子都想好后路的老爹,那历史上真是没几个!
俗话说被溺爱的孩子性格都不怎么样,这点在李世民的嫡子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孩子,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晋王李治。这个太子李承乾自幼聪明,又是嫡长子,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按照道理来说这皇位肯定是他的根本没有疑问。
太子李承乾
不过太子李承乾自幼在深宫长大,随着年龄渐长又对民间疾苦没有了解,加上身边一群狐朋狗友攀言附势,李承乾渐渐和一群搞艺术搞娱乐业的玩在一起,李世民这时候因为长孙皇后刚刚去世,对儿子有说不清的愧疚心理,那一般有权有势的人对子女感到亏欠会怎么弥补呢?是的,就是花钱!所以吩咐底下管国库的大臣“凡太子用物,不受限制”!
李承乾得知李世民这么交待,那就更肆无忌惮了,所以怎么说富二代犯罪父母要担一半责任呢...总之李承乾花钱花的很疯狂,最后太子身边一个臣子张玄素看不下去了,先上书警告了太子,意思说你再不收敛我就和你爹打小报告去了,太子李承乾一方面害怕张玄素打小报告,又记恨张玄素敢这样威胁自己,于是安排下人在张玄素上朝的路上打他闷棍,差点张玄素就被打死,所以人一旦花天酒地起来,智商真的是直线下降,就这样李世民大为震怒幽禁了太子。
《资治通鉴.唐纪》: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至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室,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
唐朝名臣张玄素
事后,李世民这个当爹的一没觉得自己溺爱太子有错,二没觉得太子有错,而是先杀光那些在太子身边玩艺术搞音乐的人,其后又贬了张玄素的官,因为觉得他没教育好太子(张玄素估计也是有苦说不出),结果太子出来后变本加厉,加上李承乾天生行动不便这个生理缺陷,最终使得李世民下决定废掉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可以说,李承乾的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世民溺爱造成的!
三.举棋不定李世民,鬼话连篇魏王泰
李世民的“牵于多爱”,如果只是溺爱最多宠出一个无能的君主,但李世民早年的杀伐果断不知道哪去了,在立太子的事情上举棋不定,立哪一个都不放心。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就头疼了:朕有十四个儿子,废了一个还有十三个,除去年纪小的还有七八个,这太子可怎么选?
狼一般的魏王李泰
最后李世民听从大舅子长孙无忌的意见,还是在长孙皇后剩下的两个儿子选,就是四子魏王李泰和九子李治。这个魏王李治啊,也是个治国的人才,不仅和李承乾一样聪明,而且还文武双全相貌堂堂,还能干实事,在当时主持编著了一部历史地理巨作《括地志》,到了今天也影响深远,那按照道理来说魏王很适合做太子啊,但是他有个毛病就是心黑,对人狠辣。
李世民也有这个担心,就把他叫到跟前问:如果有一天你做了皇帝,你大哥和九弟晋王李治你准备怎么安置啊?李泰这会也着急啊,这到手的皇位不能飞了,就发了一个毒誓,把李世民感动的老泪纵横:如果我继承了皇位,我就在我死之前杀掉我的儿子,让九弟李治继承皇位!这么瞎掰的话,一世英名的李世民居然相信了,不过,李世民犯傻了他手下这帮能臣干将可不傻。
晋王李治(后来的唐高宗)
李世民后来把魏王李泰这番话说给大臣们听,说李泰孝顺啊,这时候一个著名的谏议大夫褚遂良就说了一番话,彻底让魏王李泰继承皇位的梦想变成了梦幻泡影,还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资治通鉴.唐纪》: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于晋王乎?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褚遂良当众揭穿了魏王李泰的把戏,还火上加油说了句,你要立魏王李泰,还是先杀掉晋王李治,省的以后兄弟相残。这时候连鬼话都能信的李世民,哇的一声就哭了,仿佛看见李治被李泰砍死的画面,就这样李泰也被幽禁了,和李承乾一起做了难兄难弟。
四.晋王无心捡太子,老实孩子得天下
要说到唐高宗李治,这个皇位得来的真是莫名其妙,好像全世界都在给他助攻,所以说人啊一靠命二靠运,其他的只要老实等着就行了。估计李治直到坐上皇位都是懵的,我没想过和两个哥哥争啊,怎么就稀里糊涂当皇帝了?
如果不是李承乾拼命的犯错误又天生身体有缺陷,如果不是魏王李泰操之过急说出那样一番低智商的话,那么这皇位怎么也轮不到李治。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也很担心,说这孩子性格太懦弱了,万一守不住朕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怎么办?这时候舅舅长孙无忌再次送上助攻。
《资治通鉴.唐纪》:陛下神武,乃拨乱之才,太子仁恕,实守文之德也
李世民想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和其他大臣担心太子经常变动带来政局动荡,又给李世民灌了一碗迷魂汤,说陛下你英明神武开疆拓土,太子李治性格仁厚刚好和您互补,这不就是取长补短嘛!李世民于是又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综合晋王李治的一生,捡漏王实至名归。他能得到皇位,一是两位哥哥先后犯错,其次是长孙皇后一共就生了他和两个哥哥,这让重视宗法传承的唐朝君臣几乎没得选择。再其次舅舅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有自己打算,李治的懦弱性格更利于他们辅助新君,所以李治才能捡到这天下最大的漏!
李世民“牵于多爱”有感
这场贞观之治后的权力的新老交替,因为李世民对于儿子们复杂的感情而变得一波三折。费尽心机选的太子李治,最后却恰恰成为李唐王朝的葬送者,被历史上另一位“千古一帝”——武则天夺取江山,而且这位千古女帝还是李世点名迎进后宫,历史有时真的充满戏剧性!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唐纪》
《新唐书.太宗》
《新唐书.魏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