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时诸葛亮的态度

论及刘备伐吴,当时的蜀汉群臣中,不同意出兵的居多,像《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中所写:“群臣多谏,一不从。”而赵云更是建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时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史书上未见诸葛亮对伐吴的明确意见,仅见其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慨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这话颇具玩味。一般论者多注重于此语的前半句话,即法正若还健在,就能说服刘备,让他不要东征,这好像是诸葛亮不赞成伐吴。何兹全先生对此也说:“看来诸葛亮是不同意的,但他可能没有多说话。从他所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看,他是感叹于他未能制止刘备。大概他对征孙权争荆州是不同意的。”(何兹全《三国史》)

但不容忽略的还有诸葛亮的后半句话:“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也就是说,若是能有像法正这样的人在身边出谋划策,随时辅佐,刘备就是东征,也不致完全失败,还是有成功可能的。从整句话来看,刘备东征之时,诸葛亮并非坚决反对(如果诸葛亮当时对伐吴持明确的反对意见,史书上怕也不会不提)。重夺荆州,估计也符合诸葛亮与一般荆州人士相同的收复故土的愿望,更与他“隆中对”中提出的以荆益为根本的主张不谋而合,诸葛亮所反对、担忧的,与其说是讨伐东吴的战略问题,不如说是重夺荆州的时机与战术问题。

也有研究者明确认为诸葛亮赞成刘备出兵的,像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先生就直言:“诸葛亮是赞成刘备东征孙吴的。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隆中对》战略方针本身存在的缺陷,不会因为初次受挫而放弃对《隆中对》战略方针的贯彻。在刘备集团内部,反对伐吴的人,史书都给予了明确记载。如果诸葛亮也反对伐吴,史家一定会大书特书,然而在史籍中却只字未提。”(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般论者多认为诸葛亮本人未随刘备东征,即是以自身行动表明了自己对伐吴的否定态度。其实从刘备生前与诸葛亮的关系,从君臣二人的分工来看,刘备伐吴而诸葛亮居蜀,不是诸葛亮对伐吴不赞成,而很可能是以前君臣二人分工的自然沿续。试举几例:建安十六年(211),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刘备先是率庞统、黄忠入蜀,而留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刘备在蜀中反客为主,先后攻取了涪州、绵竹等地后,才让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接应。平定蜀中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特别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诸将进兵汉中,诸葛亮也未随军前往,从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很多时候是留守后方,而非身临前线。

“急于夺回荆州,重新配置进攻中原的双钳,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共同心态,这种共同心态,决定了他们在伐吴问题上的共同态度。”(卜宪群《中国通史》)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支持刘备出兵伐吴还是有可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