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追踪】环境规制:波特假说还是污染避难所

【经岚追踪】151209

波特假说还是污染避难所

——一个新的环境规制影响路径

Pollution havens and the trade in toxic chemicals: Evidence from U.S. trade flows是John P. Tang在Ecological Economics(2015)发表的论文。

该文通过美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研究了TRI(有毒物质排放清单)登记政策对于美国化学品行业的影响。作者发现,TRI登记出台后,化学品来自于穷国的进口显著增长。因此作者简建立了一个双差分模型,对TRI登记前后的贸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假设环境是一个正常品,由于美国更严格的环保规制,导致了“污染避难所”的产生。

一、背景

1984年,印度博帕尔联合碳化碳化工厂发生泄露事故。这起事故造成近4000人在几天内,或者随后的几年中毒死亡,带来带来了50亿美元左右的损失。两年后,美国国会通过《紧急事件计划与公众知情权法案》。(布劳,2005)。这一法案要求国内工业企业报告TRI中指定的化学品的排放和转移。这些数据对公众公开以促进企业提高化学品管理水平和降低有毒物质排放量。 TRI数据的收集始于1988年。时至今日,进入TRI的化学品类别已经由332中上升到了683种。

而在TRI出台前后,美国有关TRI登记的化学品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从数量上看,出口量显著减少;从贸易伙伴的结构上来看,贸易伙伴多为那些对环境规制较为宽松的贫穷国家。

二、假设和影响机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收入和环境污染存在一条倒U型曲线,当人均收入达到某个临界值时,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总体向好发展。

波特假说:适当环境规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污染避难所假说: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本文的假设为:

1)TRI项目与导致所载化学品进口量增加;

2)TRI项目增加了来自贫穷国家进口的份额。

本文构建了一个环境污染的简单体系,即环境规制下经济发展(本文中是贸易情况)会向两个方向发展,而这两个方向在理论上都是有可能的:

1.环境规制(美国TRI项目)导致企业把生产地址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都往往较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从而导致美国进口此类化学品的数量增多,且进口来源地多为贫穷国家

2.利用信息公开产生激励使企业提高他们的化学品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有毒物质排放水平。所以化学品出口数量应当减少。

同时本文还识别了影响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由于国内生产水平变化引起的排放水平的变化不明显,应对排放监察手段的提高,虚假报告,阀值的博弈,监管的重叠,以及企业生产数据对公众的不公开等因素,作者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得到了一个“较为干净”的回归结果。

三、数据和模型

1.数据

美国化学品进出口贸易数据:

由美国人口普查局收集2006和1989之间可公开访问的数据整理,并由国家经济研究中心和国际数据中心发布。

HS编码(是指一种贸易商品的编码,和另一种编码对应)

2.模型

yijt:来自贸易伙伴J的化学品i在t年的总交易额.

x1it:化学品i在t年的登记状况

x2jt:贸易伙伴J在t年的国民平均收入

x4jt:在t年贸易伙伴J的控制变量

x5ijt:在t年化学我和贸易伙伴J国的控制变量

εijt:误差项

核心解释变量:

1)x1it:化学品i在t年的登记状况,代表TRI项目的实施情况

2)x2jt:贸易伙伴J在t年的国民平均收入,代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状况

3)x4jt、x5ijt:通过控制这些其他因素,剔除正常经济波动对进出口额的影响,采用了GDP、运输费用、关税完税额、是否为ODEC国家(虚拟变量)、贸易条件指数等变量。

四、结论

1.结论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

结论发现进口额增加且与贸易伙伴国家人均收入显著正相关;稳健性检验中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2.结论对波特假说持保留态度

出口额与TRI的出台呈显著负相关,但稳健性检验中,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污染避难所”的效应抵消了波特假说的效应,而且本文中无法区分出技术进步到底是由时间引起还是由环境规制引起。

五、对本文的评述以及文章的启示

该文章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和综合的环境经济学框架。与以往单一研究“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波特假说的文献相比,本文通过对TRI化学品进出口贸易数据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方向的研究。并发现,在环境规制下,这二者应当是只居其一的。但作者也说明,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存在问题,所以只能用TRI代理环境规制,而作者所分析的对象也只有化学这一污染严重但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所以这篇文章我们能够做的工作还有很多:1.探索在其他行业污“染避难所效应”与“波特假说效应”的作用大小;2.总结“污染避难所”与“波特假说”各自起作用的行业的特征:诸如技术密集且污染密集型行业的环境经济效应;3.政策的代理变量的寻找,是否能寻找其他计量技术手段把政策效应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本期整理:许文立 潘星宇)

备注:经岚坊将定期追踪、介绍和传递国际学术界最新而有趣的环境经济学论文文献,希望推动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和创新,如有兴趣加入到【经岚追踪】的行列,请给本微信号留言,或者致信fdlizhiqing@163.com,我们将尽快给予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