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三)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注:

貔:古书中一种猛兽。

大荒:《山海经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长白山古称不咸山。

解读:

这是一首极具批判意味的诗作。诗人从一个战地归来的士兵角度,阐述了边地的战争环境。对朝廷连年征战给民众带来的疾苦给予强烈抨击。同时对一些极力讨好皇帝,依靠战争邀功的边将们进行了揭露。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指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边疆的防守工作,对外族的入侵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反观如今的统治者,都是以建立卓越的功勋为荣,于是不断开疆扩土。通过古今对比,提示出古今对待连续和外族的不同态度,为下文的叙写做了铺垫。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这两句描写了当时的社会形势,由于当今的皇帝是一个威武好战的君王,他不断地命人出征,征讨外族,导致百姓生活生灵涂炭,表达诗人的愤恨之情以及鲜明的反战情绪。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这两句描写的是少数民族对唐王朝的态度,给统治者不断出征伐外族一个合理的理由,流露出诗人对朝廷不合理用兵的不满。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将士们接到皇帝的命令后,便派遣最勇猛的战士出征,他们个个奋不顾身,这是描写战士们的精神状态,但却隐隐地表达出诗人对战士们命运的悲哀,他们这是为了边疆邀功请赏以及皇帝贪得无厌而用自己的生命在拼搏。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战士们拼死搏斗,只是满足统治者掠夺他人财物而已,他们在荒凉偏远的边疆之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且不断取得胜利,每天日期暮时分,还会虏获大量马匹。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这两句将边将们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他们只是为表明自己的忠心,不断地向外扩张,但这导致的结果只会是战士们战死沙场,百姓生灵涂炭,表达了诗人无比痛恨与愤慨之情。

整首诗诗人通过凝炼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策略的一些思考,见解独到,含蓄地将各种讽刺与批判的意味蕴含字里行间,耐人回味。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