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唐诗解读——李白之 《长门怨二首》(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倒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注:

长门怨: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二收此二诗,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并引《乐府解题》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也。”

北斗:星名。在北天排列成斗(古代酒器)形的七颗亮星。

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

长门:汉代的宫名。陈皇后被废后,禁闭于此。

解读:

宫怨诗或者说闺怨诗的源头可追溯到《诗经》和《楚辞》,前者已经出现了一些弃妇的他诗,而屈原以“美人”自比后,中国诗歌传统中出现了一种模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常常自比为女子,他们将自己政治上浮沉兴衰的体会与宫女们的生命状态加以比照,有了一份同情的理解,由于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的契合,这些诗人在写些宫怨诗来得心应手,而且还喜欢运用这种题材间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小心思,代人立言的同时将“诗可以怨”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这两首诗就是宫怨诗的杰作。

汉武帝与陈阿娇的故事历来为诗家所道,李白涉足此类题材有好几首,如“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长赋”(《白头吟》)、“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怨情》)。

第一首诗着力宣景,写环境,写氛围,虽然未叙述怨者是谁,但读者自可于言外想见。前两句点出时间是午夜,地点是寂寥的冷宫。“挂”字,可以想象西楼的高耸,孤寂冷落。“流”字见出金屋的空寂,渲染了长门宫的凄凉,也暗示了昔日恩宠与今日的冷落。

后二句不言宫人见月生愁,或月光照到愁人,而言月光有意到此作愁,则月亦为情物矣,这两句或言深宫愁似海,月照遍地愁,唯照长门;或蕴含君王与他人皆乐,而只有长门宫中的人别有愁苦。两句点出诗题之意,通过月光巧妙地引出愁思。

全诗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有情,人在画外,但将愁设想为月光之作,实为空灵奇特,将远景、近景组合成一幅月夜深宫图,读完这首诗,能想象得出主人公处境之苦、愁思之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