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病案二则

编辑整理  邢秋雨

低血压病案二则

  导读:西医的病名,具体到中医的证治,还是要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就是仲景在《伤寒论》中一以贯之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期所列举的两例低血压病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今天发两则低血压病案,目的是让大家体会一下中医的“整体观,具体辨”的精神实质。

  案一:陈姓女,44岁,2012年6月在我处初诊。主诉:蹲下站起则头晕眼黑,低血压已二十年,近半月加重。现症:除头晕目眩外,尚有咽中异物感,心胸憋脹,口中淡,大便4-5日一次,犹如兔屎,月经周期不准,量不定,经前经中,常小腹疼痛难安,这次已超期七天,脉沉弦,舌质淡、苔薄。

  一般叙述:二十岁就开始蹲下后,不敢突然站起,否则头晕眼黑,必急抓住身边支撑物停留一会,才敢走动,大有不扶住东西欲摔倒之感,当年血压经常在70/50mmhg上波动,服生脉饮有效,停止服则又恢复病状,也找过不少中西医,服过四君子,六君子,补中益气汤,补血阿胶,维生素片,补血剂,均吃就好转,不吃不好,近半月头晕加重,测得血压经常在60/40以下。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案的水饮是大家的共识;患者虽大便干如兔屎,也不能用大黄、芒硝等等泄热通便药。这就是首辨寒热的大方向与基本原则。这点大家恐怕都看到了。治疗动摇性的头晕欲劈地,仲师有两个方,一是苓桂术甘汤,二是真武汤,两者我们临床又当仔细区别。

  用药:苓桂术甘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正气天香散,5剂。

  结果:半年后以心下痞满复诊,据症疏半夏泻心汤而愈;据云服初诊中的3剂,即不在头晕,心胸憋闷、咽中异物感消失,大便每日顺畅,全身舒泰,月经来潮,这次经期不再小腹疼痛,仍然将余下2剂中药服完,测得血压110/70mmhg,及至复诊之时,始终稳定。

  对于本案,安老师进一步分析道:苓桂术甘汤就可解决此病的大便干如兔屎,有人还治过笔管屎,前提必辨证论治、整体观才行。本案的月经问题之所以能豁然而解,一是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在治饮及舒缓情志的同时,必影响月经;二是正气天香散(香附、陈皮、乌药、苏梗、干姜)也是行气止痛兼暖胞宫。经期腹痛,那是轻度气滞及有寒,月经不准嘛,赶前错后都有。头晕、心悸、血压低,是饮气上冲之故,当然饮盛又可能常伴有血虚。

  附:相关原文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正气天香散:

  【来源】《医学纲目》卷四引刘河间方。

  【组成】乌药60克 香附末240克 陈皮 苏叶 干姜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次9克,水调服。

  【功用】行气止痛。

  【主治】妇人诸气作痛,或上冲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

  案二:何姓女,42岁,家住邢台市桥东区某家属院,2007年夏日来我处初诊。主诉:每小便后,站起则头晕眼黑,重时摔倒,近二十天内已有三次。现症:小便后,起则头晕目眩,甚则摔倒,全身汗出,意识丧失,稍后苏醒,一如常人,此外口苦、咽干、喜饮、尤以早晨睡醒后为重,食欲不振,饭后饱胀,时腹胀腹痛,大便溏滞不畅,伴有粘液,日七八次。小便短赤,有时轻恶寒,全身疲乏无力。脉细数,舌质红、苔白腻。

  一般叙述:从小就血压低,一般徘徊在80/50mmhg上,过去几年,也有小便后摔倒情况,谁知近二十天频繁起来;医院诊断为低血压伴一过性低血糖性休克,经输高渗葡萄糖、辅酶A、三磷酸腺苷、维生素等有小效,但难阻止小解后摔倒。

  群友董广林给出了百合滑石代赭汤,并指出了这条经验来自于魏龙骧的《三味药巧治小溲后眩晕》一文,董老师真不愧为中医学习的有心人。

安老师说:本案我也是受魏龙骧三味药的启发才得以成功治愈的,没想到有人把它总结出来。

  用药:百合地黄汤合瓜萎牡蛎散合滑石代赭汤,5剂。

  结果:服至第3剂,头晕目眩消失,血压开始抬升,食欲增强,腹胀腹痛好转,大便开始成型,次数减少,不再有粘液便,连服15剂后血压维持在100/70mmhg,诸症尽消,以后稳定。

  安老师发的这则低血压病案,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对百合病感兴趣起来。

  百合病,首见于仲师的《金匮要略》:欲食不能食,欲卧不卧,或有美食时。看到这些描述,许多大家、名医基本认为百合病就是一精神性疾病,甚则留下许多病案以做质证。其实这样认识,不仅束缚了名医自己的思想,也严重误导了一大批后辈。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认识难免出现差错,仲师等一大批古人,把百合这味药所能治愈的病叫百合病,其实就是内热津伤的一种虚性病,刘渡舟教授的不能食病案:不能食,食则饱胀,大便溏泄,梦遗,应该就是这类病的一大补充!

  我们应摘掉百合病这顶帽子来重新认识这种病,不囿于这种认识。总而言之,这种病就是内热津伤的虚性病这么一个病机,病情虽然千变万化,惟有口苦干、小便短赤、脉细数永不变。我们摘掉了这顶帽子,不再被百合病这种认识所束缚,就会又是一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再面对这类疾病,使用百合类方,也就不会胡乱加减了。


附:魏龙骧三味药巧治小溲后眩晕

  导读:魏龙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塾师,书法有名,魏老7岁从父习学经史之书,打下旧文学的根基。行医后高超的医术为同道和病人所称颂,医德风范更为时人所景仰,被群众称为京城“四小名医”之一。 本文作者回忆了魏老治疗小便后突然站起时眩晕的趣案,方解精妙,读后只存有一疑,若同是此类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只是不在小溲后起身时发生,不知有效否?各位临床中可各自摸索一下。

     “百合滑石代赭汤”治溺后眩厥

  1973年我和夫人刘宝玲由甘肃返京探亲,其间有小记一则:

  6月29日,二人去吕炳奎司长家赴宴。吕且邀魏老、胡(熙明)、张(志坤)及医政司张科长等人。因人俱饮酒,故笑谈格外风生。食后,魏老询问刘宝玲:“看病有何收获?”刘即答曾治一便秘且屎细之人,用“苓桂术甘汤”愈。魏老点头称许,并告此病名曰“笔管屎”,采自《何廉臣医案》。

  刘并叙一解放军团长,年四旬以上,病小溲后眩厥,用补法及升提法均未获效,魏则兴奋非常,言其也曾治斯病也,用药即愈,且可引经据典。

  故引我二人至其家,旋即翻其医案及治愈患者之感谢信,令观之,并令刘宝玲翻阅《金匮》查“百合病篇”条下,念其语云:其人头痛,小便后淅然,头眩者,用百合滑石代赭石汤。其记载与今人所患之症,丝毫没有两样,故用百合汤投之,无不中的。我们惊讶不已,然惊定思之,深怪自己于经典学习中,大欠学问矣!

  以后我们凡遇这样的患者,疏方贰付,药仅三味,皆能获效,已成袖中之秘。

  溺后眩厥,详细说是平常人小便排空后,当着站起或者抬头时,突然感到头部眩晕,一片空白,身体失去控制,猛然栽倒,随即清醒,爬起后一如常人。这种症状如果偶尔发生,也许患者不太在意,但数日内连续发生,则会引起恐惧和留意,也担心栽倒后头部碰伤酿成大祸。

  这样的“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一时性眩厥,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第三》篇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其病机却是阴虚阳燥、动静乖违的“百合病”病机的继续演化。

  因为仲景叙述了“百合病”有“每溺时头痛”、“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和“若溺快然,但头眩者”等较轻浅的症状。以仲景所述“微数”之脉来测证,是虚而有热,水不济火而然,而小便时头部或疼或眩,都是由于水阴下夺,头部阳气失去滋济而浮动上升使然。如果小便排尽之际,在膀胱“气化”交替的瞬间,人体气血下注而头部虚阳浮飞,即可发生短暂的厥逆,待人的体位平伸,阴阳气接,则可恢复常态。

  因此在治疗上用主药百合,润燥安神,用滑石利尿泄热,通下窍之阳以复阴气,用代赭石镇敛上逆,下潜浮动之气,以助百合完成滋阴镇逆通神之功,打乱了病态的气血逆乱,也就恢复了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的原有生理性的经络循环协调作用,眩厥即可停止发作而向愈。

  用“百合滑石代赭汤”治溺后眩厥,是魏老熟谙仲景著作而逢源于临证实践的又一个创造!魏老对眩晕一证,曾有小结,谓为:“一曰肝风上扰,二曰气血亏虚,三曰肾虚不足,四曰痰浊中阻”,这其中的因于“气血亏虚”的一方面中,也有因不甚亏虚而气血失调的清降滋润法,真可谓规矩之内而法又多多矣!

  按现代医学讲,这种小疾系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一过性脑贫血,但中医会治。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系列丛书:魏龙骧》

安医生小密圈(免费版

在这里分享更多案例

向安医生直接提问、连接一千好中医

欢迎扫码加入

安医生小密圈进阶版

成为会员,参与更多讨论和互动话题

现在加入更优惠,月底前提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