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经之声】 绿色发展的三种认识误区

【环经之声】

绿色发展的三种认识误区

文/刘瀚斌

第一,谨防伪绿色发展

由于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备受国民重视。特别是当前的例如土壤污染、饮用水污染等,直接关系到大众百姓的健康。于是,政府迅速鼓励和开展与绿色相关的生产活动,比如常见的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等等,恨不能一夜之间全变成绿色的产业。但这种快速的转换实质是带有功利性的发展观,极易演变为“打着绿色发展的旗号”实际干着反对“绿色发展”的活。

这种为着暂时利益去绿色发展的理念,一旦遇到更大利益或更迫切的问题,很可能压倒原定的暂时利益,继续破坏生态。比如,在市县治理污染的过程中,会触及部分企业的利润,使之经营成本上升,造成地方税收减少,失业增加。此时失业者会和利益受害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制治理污染,当地政府很有可能迫于压力进行妥协,而去降低绿色发展的标准和强度,甚至主动帮助污染企业“披上绿色外衣”,进行重复消费性的工业发展。这其中的悖论在于,污染性企业的产品是维持当地税收和就业的保证,而治理污染企业的目的也只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该企业,这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消除污染的目标,这种内在矛盾迫使政府从“主动的”绿色到“妥协的”绿色,降低绿色发展的标准和强度,是一种变相的“伪绿色发展”。

第二,谨防唯绿色发展

仔细分析本次公报提出的未来发展理念,可以发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从互补性和进步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缺乏问题,“协调”解决的是领域区域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的是发展方向的问题,“开放”解决的是发展扩大的问题,“共享”解决的是构建发展平台的问题。

如果绿色发展是未来方向性的指导,那么很有可能矫枉过正,而形成过分强调绿色发展的行为,使人产生“绿色发展压倒一切”的错觉。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还是没有认识到“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进行环境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是传统发展模式的阵痛蜕变。环境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或最优配置才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带有“走向极端性质”的绿色发展会不由自主的忽视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而后者才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环境意识的觉醒,富有启蒙的巨大意义。绿色发展的理念既是要寻找新的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方式,更是要为生产生活赋予一种更加人文的价值观。过度夸大绿色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会比之前的低估危害更加严重。

第三,谨防长期的半绿色发展

所谓的半绿色发展,本质是站在现代化治理立场上进行的发展,它是绿色发展的过渡期,是走向绿色发展路途上的某一阶段。当然,这种过渡时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长期逗留而不前进,所形成的“半绿色发展”模式,形式上是绿色产业做引导,但实际上没有真正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产权明晰、资源定价和有效市场等问题。比如回答资源和环境要素价值的问题上,事实上,自然价值包括其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属性,比如其石油,铁矿、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会给人类直接的物质回报与货币回报,势必会直接刺激人类着重保护。但自然资源也存在非经济价值,或者未被发掘价值,比如优美环境提供的美感、旅游胜地的愉悦感和历史文化价值等,这类价值无法迅速量化,也更不可能带来“看得见”的报酬,那么对于这部分价值如何界定和保护,还需要深入的思考。

半绿色发展阶段的长期化,除了资源和环境要素本身的特性外,还有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的原因。作为绿色发展单元的企业技术层面也许可以达到绿色化,但环境的管理还是在末端,那就造成“劣企业驱逐优企业”的局面,积极绿色发展的企业在承担污染企业偷排污染物的治理成本,整个绿色发展的市场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本文是在“美丽中国·政策沙龙”上的发言总结)

【环经之声】将持续关注绿色发展的理念,方法和观点,欢迎社会各界来稿来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