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应该怎么做?老师、家长、学生值得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期末复习对于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复习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不要着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份方案。
【教师篇】
1.复习课须按步骤操作
✍ 忆
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
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回忆。
✍ 梳
"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
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 析
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
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
✍ 练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
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辨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测
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2.优化复习方法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复习方法。在总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为主。
✍ 以学生为主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介,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 以课本为主
期末复习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
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 以课内为主
要将问题尽量在课堂上解决,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 以练为主
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家长篇】
1.克服几种不良习惯
✍ 做难题
有些家长觉得复习就是做题,难度越大越好,其实不然。
做难题至少有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影响孩子的自信,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自己吓唬自己;
二是会打乱孩子的思路,知识是成体系的,理解了才能运用;
三是会耗费大量精力,使孩子得不到适当的休息。
✍ 疲劳战
有些家长让孩子在复习时拼命抓紧时间,可谓是分秒必争,甚至挑灯夜战,这很有可能使孩子陷入身心疲劳,还会使孩子思维不清晰。
✍ 看弱点
有些孩子平时觉得自己还可以,但到考前几天,开始大量发现自己的弱点:这些单词怎么没印象,这个题还不会做……于是便重新开始复习,一旦考试必然大脑乱作一团,原来会的知识也记不起来了。
所以,在考前无论发现了什么弱点,都要提醒孩子不要过多地去想,要有一个平常心:现在是复习已掌握的知识的时候,而不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2.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以便让孩子集中精力复习。有些孩子喜欢一边玩一边复习,为了帮助他们改掉这个坏习惯,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在孩子努力复习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儿看电视。如果孩子在看书,家长们也不妨拿起报纸和书本与孩子一起充充电,如此可以创造出一种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
3.合理制定作息时间
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学习,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4.不指责、不抱怨
如果发现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切不可过分指责,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孩子面前,也不要抱怨老师的不妥,以免刺激孩子的厌学心理。
5.万万不可代替孩子
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与其直接给出结果,不如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很多时候,孩子无法解答一道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找出答案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学生篇】
1.做好复习计划
分析期末复习按学科分都有哪些,有多少类,按照自己的情况,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完成等。背诵、听写类的可以安排在课间和同学一起进行;朗读可以在早晨进行。
2.杜绝不良学习习惯
比如看电视写作业、听音乐写作业等,这样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3.几种巧妙的复习方法
①番茄时间法
能不能看得进去书不再于看多久,而在于有多专注。手机、社交都可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使用番茄时间法,以25分钟为单位,强迫自己至少保持25分钟高度集中注意力,之后休息五分钟。番茄时间就是一个训练,从25分钟的专注做起,逐渐可以保持一小时,一上午的专注,这样看书也会更有效率。
②思维导图法
复习要重视背诵,背诵的关键在于框架。尤其涉及背诵量很大时,只默读或者只背诵其实都是不够的,还需要最终落实在纸上,在检查背诵效果时用思维导图法。
每个词画一个思维导图出来,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把知识点和框架在头脑里又梳理一遍,还能提高背诵的效率。
③任务分解法
比如每天完成既定任务后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即使熬夜也要完成任务,这样复习过程将事半功倍,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同时,如果这段时期,孩子在学习方面稍微有点问题,家长千万要沉住气。有些话,千万不要说出口。一旦说出口,就会像锋利的刀划伤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在陪孩子做作业,或是在给孩子检查作业的过程中,如果看到孩子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家长的心里会无比得焦躁、着急,甚至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
家长也许是无心之失,可孩子还小,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父母话语的真假,而往往从字面意思理解大人的话。这句话在他们看来,就是爸爸妈妈在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在临近期末考试的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父母这种负面的评价不仅不会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调动孩子的自信心避免再次出错,而不是老拿他们的失误说事儿,更不应该对其完全否定。毕竟,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你看谁谁谁,每次都考个好成绩,再看看你!
都说在中国的孩子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以此激励他们的成长。
其实,家长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会让孩子“敌视”优秀生,更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气馁从而厌恶学习,结果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家长与其处处拿孩子与别人家的比,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与昨天相比,仔细找出他的进步,在孩子每一次取得进步时都给予由衷的赞扬和鼓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考好了,给你奖励;要是你考不好,就惩罚你。
很多家长习惯用奖惩制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孩子考好了,奖励孩子一个玩具,带孩子去游乐场;考不好,就不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这种奖惩制度是简单的,短期内的效果也是有效的,不需要什么亲子互动,似乎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解脱方式。
但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奖励时,他们就不再会主动去追求知识,而是只想获得奖励。要知道,在漫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内心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
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某一学习目标而受到惩罚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有压力,会因为害怕惩罚而焦虑恐惧,甚至会厌学,效果就会与父母的预期背道而驰。
我不赞成使用奖励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去欣赏和鼓励他,只是不要试图去用一种“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时,会做得更好。
写在最后:
希望家长们理解,一时的成绩和排名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时的输赢并不足以决定整个人生,但是勤于反思、勇于改正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却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孩子的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现在的成长是为了更好的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