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文】| 代晓作品:最美和谐
枸杞文学
李存葆在《大河遗梦》中写道:乐土总是在水一方。此句妙语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久居宛城的我对白河情有独钟,更深谙“城不必大,有水则灵”的妙处:
那夹岸怒放的异卉芬芳,让人们领略千娇百媚的春之风采;
那一泓深幽的涟涟碧波,荷载着我们惬意的夏之清凉;
那堤岸上满头枝桠的黄叶,带给我们宁静深远的秋之况味;
那流光溢彩的冰封河面,又为人们驱赶着萧瑟的冬之寂寞。
在白河铺就的纯净底色上,宛城敏锐的感知着季节的轮回,变幻着不同的装扮。而人们则跟着白河的节奏从容的进行着晨练、垂钓、划船、散步,优雅闲适,一派和谐。
宛城人戏称,这条生活的河,给了我们很生活的生活。
近段休假,早起晨练,从光武大桥出发,一路慢跑至卧龙大桥。晨曦中的白河在人们晨练的节奏声中慢慢苏醒,河面苍茫空旷,鸟声婉转空灵,花草清香袭人,半梦半醒间,白河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只是一路走来,目光所触,让人的心情一点点的沉甸起来。
光武桥下,那几塘最爱的水荷啊,靠岸的田田荷叶和清香微微的胭脂红色的花瓣已然消失不见,惟留几枝枯茎遗世而独立,李商隐诗云:“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如今,只恐枯茎独留不得闻。
目光掠及岸边,那如毯如毡的草地上,枯蔫了的残叶和碎瓣散落一地,在迎来送往的行者脚下无情的碾压,“花开堪折直须折”,我似乎听到了那一缕消逝的香魂在痛苦呻吟,呜咽着倾诉生命不能承受的攀折手的另类钟爱。
心里有些沮丧的想,在遥隔千年的宋代,周敦颐已经发出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千古绝唱,而润泽了千年华夏传统文化的人们,为什么却回应出了“让我一次爱个够”的爱莲说呢?
含着心痛离开,河岸通幽曲径,奇石林立,幽香清新,心情顿时朗润不少。心中暗叹:融入大自然果然是一种妙境。但是和谐的乐章却被不和谐的一些音符打断,那松软如坪的草地上,被点缀着一层废弃的纸巾,果皮,塑料袋,还有残留的野炊烧烤的痕迹,黑白相间,杂色其上,好像一张早起还没有洗漱的脸。
举目搜寻,不远处伫立的垃圾桶醒目异常,空空的肚腹似在嘲笑衣着光鲜的文明人类。
心里沉甸甸的,人们是来寻美的吗?倘寻美如斯,那美将何处?难道,习惯了速食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一次性的吗?
所幸,不远处的几名环卫工人正在奋力清扫,在哗哗的荡涤声中,消散了我心中的一丝阴霾。
为了吐纳心中的不快,我快步跑至白河桥上,迎着破幕将出的日出吹风,河中奋游的人们看起来颇具“百舸争流”的气象,让人顿觉一丝振奋。
抬眼望,桥下漫坝而过的激流形成一帘瀑幕,似为无垠的水面镶了一条银色的素带,在轰鸣作响中喷珠溅玉。晨风拂过,飞掠着碎玉般的星点袭向脸庞,清爽宜人。
兀自沉浸间,听得远处的泳者大声呼唤同伴,“快来,这儿的水干净!”
泳者的唤声飘过耳畔,瞬间又黯然了我刚刚愉悦的心情。
是啊,曾几何时,那清格莹莹的河水被覆盖了一层绿色的“面纱”,蔓延在白河纯净优雅的躯体上,白河只能透过绿蔓的罅隙艰难的吐纳大自然的气息,而下游那浮聚在岸边的污秽更是像一片腐烂的肌肤,让人不敢触目。
白河,你那澄明、清澈的柔美是蜗居在钢铁水泥铸就的方寸间的灵魂得以喘息的最后一隅,但若澄明逝去,灵魂又将何以栖息?
望着河面,思接千载。
白河,你孕育了宛城,又赋予它人杰。你流过悠悠的岁月,又灌注今人的心田。“五圣”从你的碧波中徐徐荡出,将智慧之花开遍中华大地;“二月河”从你的怀中款款走来,将文学的激情播洒在华夏人间。你用灵气雕刻了宛城的历史,但若污浊横行,宛城的历史将如何书写?
白河,在这个连空气都难逃物化的喧嚣年代,你静静的待在一旁,用你的博大心胸包容着宛城有些凌乱的历史转型脚步。你那蜿蜒的身躯犹如大自然的血脉,冰冷的城市虽侵占了大自然的肌肤,但却因你的存在而保留了一份温度。但若血脉变色,你温暖的胸膛将何以存在?
白河,你用温婉优雅塑造了着宛城人悠闲淡定的生活,但若美丽不在,我们的生活亦将枯竭。
白河,宛城的白河,生活的白河,心灵的白河,在这个“经济就是金标准”的年代,我们被物化的文明膨胀了心胸,被流光溢彩缭乱了双目,但是心灵的润泽才是创新的动力,温文尔雅才能沁润出高贵的品格。我们应该在物质与精神中寻找一个让彼此巍峨并高的平衡点,擎起一座真正的宛城大厦,在相亲相守中缔造一方最美的和谐!
本栏目主编:韩阳
作者简介:代晓,中学教师,爱生活,爱文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