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韩阳作品:宋朝高度发达的消防
为什么宋朝的消防会高度发达呢?有宋一代,偏安一隅,国土较历代正统中原王朝都显狭小,西面和北面长期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军事压力,而宋代又于历代王朝中罕见地在立国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兼并矛盾,导致开国伊始便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为此,宋代特别注意发展商品经济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由此,在宋代形成了许多的商业集镇和城市,商业中心的出现必然会表现为店铺林立、市井繁华,而古代房舍基本都是土木结构,防火能力差,在民居和商铺集中的商业中心,防火的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这便迫使宋朝特别注意消防建设。另一角度来说,宋朝以文人立国,文人地位和待遇优越,文人不杀头,即使是同皇帝发生了激烈争执,其结果一方面是官场文人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参与科学技术的整理和发展,使得宋朝的科技高度发达。有现实的需要,同时又具备了技术条件,因此,宋朝的消防呈现出高度发达的局面。
宋朝消防的发达,首先表现在城市里出现了专门的消防巡查队伍。宋朝时,人们称之为“潜火队”,潜火队员个个都是选自军中的好手,一旦火情出现,可以最短时间赶赴现场,开展防火、灭火工作。早期,消防巡查任务仅局限在贵族、官员之家。因为人手有限,便优先为上层社会服务。到了北宋后期,商业高度发达,消防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在比较大的城市,基本每300余步左右,设立一个消防基地。
《东京梦华录》“防火”条记载,汴梁城内,“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瞭望。”一发现哪处起火,马上驰报,即由“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这些负责扑灭大火的士兵,便是“潜火队”的“潜火兵”,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消防官兵。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十二隅,均设专门消防队伍。每支队伍有102人,共有1224个人。每隔200多步,便能见到一个军巡铺,用以监督和防范火灾。宋高宗赵构甚至专门从皇家亲兵卫队遴选出300精兵,在全城巡游,做消防巡查机动部队。
《梦粱录》记载:“官府以潜火为重,于诸坊界置立防隅官屋,屯驻军兵,及于森立望楼,朝夕轮差,兵卒卓望,如有烟处,以其帜指其方向为号,夜则易以灯。”火灾警报一响起,“潜火兵”就必须“听号令救扑,并力扑灭,支给犒赏;若不竭力,定依军法治罪”。京城之外,地方州县城也设有“潜火队”。
除了专门的消防队伍,宋朝还出现了用于消防的专业设备和建筑。南宋首次出现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望火楼。临安城内的望火楼,多达23处,一般情况下,它位于9.3米以上的高度,消防人员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全城,观察火势灾情。一旦发现火灾,消息便会立即传递到附近的各个军巡铺。接到消防任务后,工作人员便会主动出击,并带上各种灭火工具。宋代的灭火工具,也种类繁多,但主要还是水桶、水囊、水袋、唧筒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唧筒,它是划时代的一项发明。它由长竹制造而成,在其中塞入棉絮方便水竿的前后运动。这种采用了活塞原理的"灭火神器",可以轻易地将水吸入和喷出。就像我们玩的水枪,其原理与这类似。至于水从哪里来?不妨想想水桶和水囊,它们自发承担了贮水功能。
另外,宋朝的消防员也有奖惩制度和医疗保障。毎完成一次灭火后,潜火队员们会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出现烧伤,则由官府报销医药费。倘若消防员在灭火中不出力,那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纵观历代,在清朝引进西方消防制度以前,宋朝的消防当属最发达最完善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