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京戏开山祖师头把交椅的票友第一人:张二奎(泠风)

在众多杰出的汉调票友中,有一个来自工部的小小官吏,他的名字叫张二奎。作为新兴京戏诞生前的第一代著名票友,张二奎是催生京戏问世的一位票友精英,因此有理由把他推举到京戏票友第一人的位置。

  将张二奎誉为京戏票友第一人的理由很多,这些理由不仅令人信服而且更令人佩服——他是把早年只在杂牌戏中出现的京腔引入舞台大戏的第一位创新者;他也是第一个弃官下海的京城票友;他第一个以票友之身担当起著名戏班的台柱;在下海票友中他又第一个成为挑梁班主;在京戏元老中,他是第一位生于京城长于京城又唱红京城的著名艺人;他也是第一个开创京戏流派的伶票两界名宿;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纯京戏演出的戏班;他以“剧界状元”之誉成为京戏初创年代的老生第一人;他是京戏问世后梨园行会的第一任精忠庙会会首;他在京戏演员中第一个被大清皇帝赏赐四品顶戴……
  从知名票友到一代杰出京戏大师,张二奎的一生既充满传奇又历经跌宕。
  张二奎的祖籍历来说法不一,但就出生地来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先辈早年在京城经商,后来通过科举之路又逐渐转为官宦之家,所以到了张二奎这一代,入朝为官已经成为张家子弟不二的选择。张二奎本名张士元,字子英,出生于1814年,“二奎”这个名字是他客串登台之后取的艺名。
  张二奎的童年正是四大徽班在北京舞台最活跃的时期,那时候,北京前门外的戏园子已成规模。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二奎,自小就有着听堂会、跑戏园的经历。到了张二奎十五六岁时,汉调传入京城,他对戏曲的喜爱也从看戏学戏升华到懂戏唱戏阶段。那些以历史英雄人物为主角的剧目深深吸引着张二奎,而那些源自男子宽亮本色的高亢唱腔更适宜为他所模仿。弱冠之后,张二奎成为工部都水清吏司的一个职位最小的官儿,口袋里有了更多能自由支配的银子,这即为他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创造了有利条件。
  身为北方人,张二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更加之有着一副天赋奇高的好嗓子和粗犷奔放的阳刚音色,与来自南方的余三胜和程长庚相比,他无论在嗓音、身段或者年龄、外貌上都有着更吸引京城公众眼球的明显优势。所以虽为票友,张二奎初次亮相就在戏迷中掀起漪澜,甚至引起专业戏班经营者的关注。
  除了唱功淳朴有力扮相端庄大方之外,张二奎在票戏演出中还有着独特的创新——他充分吸吮着生养自己这片土地的文化特点,在吐字发音方面融入了京字京音,从而形成了“嗓音洪亮,行腔不喜曲折,字字坚实,颠扑不破”(《清代声色志》)的独特风格,其朴素自然和响遏行云的唱腔使得老北京戏迷听起来更为贴切和过瘾。
  道光十八年(1838),年方24岁的票友张二奎已经在京城戏界享有盛名,这使得处于孕育后期的京戏在胎教之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他的演唱风格。因此,未待京戏的生年到来,票友张二奎已经为中国京戏的最终破土而出奉上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票友群体在京戏孕育、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中产生过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张二奎则堪称京戏缔造群体中杰出的票友先驱。
  张二奎的艺术才能引起了四大徽班之一和春班班主的重视,于是他放下架子备礼设宴邀请这位本土年轻票友加盟和春。
  大清朝廷认为官员入戏班是有伤风化的事情,所以有明令加以限制。张二奎虽然以唱戏为乐,但他更知道官员身份于自己的仕途前程无比重要,因此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和春班班主的邀请。但张二奎显然属于性情中人,对于和春班班主的赏识有加不无感激,于是他接受了班主的另一个建议,答应以票友身份支持和春。
  小官吏张士元隐名为张二奎走票串戏进了和春班,初登舞台即获得满堂喝彩。张二奎出名了,但也给他招致了一场人生风波。因为违反了在朝为官者不得粉墨登场的规定,张二奎被罢职丢官,甚至连累他的哥哥大奎也被逐出官场。没官做自然也就没钱挣,张二奎一咬牙一跺脚,索性正式下海和春班。就这样,在朝廷一纸禁令的推波助澜之下,中国出现了京戏票友下海第一人。
  根据史籍分析,张二奎的正式下海时间应该是在1840年之际,而此期正是京戏形成的年代。史籍中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述中国京戏产生于何时,然而张二奎的下海与京戏的问世恰在同一年,显然不能仅仅以“巧合”作为解释。
  众所周知,在京剧老生三鼎甲中张二奎是唯一一位生于京城长于京城并以京腔京味唱红京城的梨园名伶,他在下海之后艺术成就迅速跻身于第一代京戏老生三鼎甲之列,并且毫不勉强地成为这三鼎甲之中的状元哥。
  也是在张二奎下海之后,中国开始有了京戏的梨园行会精忠庙,而这行会的第一任会首正是张二奎。
  由此,完全有理由推论,正是下海票友张二奎将京字京音京腔京味的融入,才使在京都一直处于劣势的乱弹戏曲有了质的创新,从而也带动了余三胜、程长庚这些著名的北漂伶人在艺术上迅速向其靠拢。张二奎能以一介下海新秀立马蹿升为京都梨园行当的统领者,这不能不说明他的正式从艺与中国京戏的破土而出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史实是:在张二奎下海之前,余三胜以唱汉调为本,程长庚以唱徽戏为长,梨园从来没有过什么流派之说。正是张二奎的一鸣惊人,才在京城首先出现有别于余、程艺术的“奎派”,也才渐渐有了“余派”“程派”这样的说法。说到底,中国京戏的流派之称始于张二奎。或许,早期的梨园伶人正是以张二奎的下海作为乱弹戏曲演变成为一个新剧种的转折标志,所以才有了京戏于1840年正式诞生这样延续下来的说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