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之间,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非常重要
序 言
薛元明老师长期从事书法篆刻理论研究,在多家专业媒体上开设有个人专栏,拥有很多忠实的读者。这些年,他更是埋头治学,笔耕不辍,发表了很多有见地、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遍观他的作品,既有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批评性文章,也有庖丁解牛、抽丝剥茧的学术性文章,还有短小精悍、启迪后学的点评性文章。从本期开始,金石君将从薛老师的点评性文章中抽选一部分精彩的评印文字分享给我们的印友。要说明的是,这些评印文字中的印章素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金石印坊往期培训班学员的习作;二是薛老师自己的学生和粉丝(报刊杂志的读者)。
第
71
期
印友习作一
△至音不合众听(胡永东)
薛元明老师点评
这方朱文印是学古玺化出来的。古玺是一个“半封闭系统”,文字有特殊要求,各诸侯国不同,一般不可混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边栏一般较宽,较之文字更粗而形成一定的对比度,整体上很醒目,从而能够将视线集中在印面中心。尤其要注意的是,章法上有许多新奇的构造,在白文应用更多。可以说,这些特点,作者无疑都注意到了。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古玺印章一般印面较小,如果放大了,整个印章的韵味就会改变,再加上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作者在边栏粗细处理上有别于古玺,而是起伏很大,刀痕累累,势必有失蕴藉之意,造成古意的流失。但一成不变,又可能感觉没有自己的创造,心有不甘,故而在变与不变之间,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非常重要。此其一。第二点是,古玺印章的化用,章法是首先可以发挥的元素之一,来楚生就成功摆脱了入印文字的绝对限制,旧瓶装新酒,别出心裁。作者可以从来氏印章获取一些启示。继承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印友习作二
△妙手回春(宋永辉)
薛元明老师点评
作者的技法功夫已经非常老道,初步有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非常难得。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升个人的“风格辨识度”,因为学古玺、拟古玺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能够让自己的作品一眼便可识出,这无疑是后续的重点目标。刀法与章法问题不大,突破口关键在篆法。古玺文字有自身的特殊性,从印章本身来说,也许未必能如意,不妨从金文的研习入手,实现本质的改变。古玺文字和金文是同步的,可以相互促进和启发。有鉴于此,作者首先可以从金文名器入手,比如《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等,尝试以这些名器文字入印,立马就可以有一定的风格辨识度,甚至能够脱颖而出,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以书入印”方式的尝试,让个人风格的建立有一定的文字依托,同时也可以做到书印风格的进一步统一,可谓一举数得。就此印面具体处理而言,“春”字形过于方锐,可以处理得更圆融一些,“妙”字中的“
”可更夸张一些,增加印面的趣味性。
印友习作三
△落花无言(王晨)
薛元明老师点评
此印文由是印可以看出作者临学的路子很正,整个印面气息给人感觉较绵厚,极其不易。学印打基础很重要。汉印中蕴藏了千变万化,并不是简单地“横平竖直”,最主要体会的就是其中的不同气息,玉印的轻灵秀逸,凿印的干净利落,铸印的浑穆大气,各见千秋。博涉多种路数,可以吸收不同的“营养”,取我所用,化裁一家。当然,在临学汉印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临摹什么就应用什么,学以致用。即当下正在学铸印,创作技法就尽力向这方面去靠,如是,不断地吐故纳新,提升个人的创作水准。在模拟过程中,刀法多半为双刀,篆法处理则是重中之重,必须做到“四字如一字”,此印中左二字笔画少而右边二字笔画多,形成自然疏密对比,唯“花”字处理有两处“︽”,在印面中缺少呼应。可以调整一下,尽量平正出之。“花”字下半部分笔画有些细弱,字形重心应该略微上提,右下角过于残烂,显得气弱,此处应该多留些红面。
薛元明,1973年出生。金石印坊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家,书印理论家,从事书印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出版《庄蕴宽传》《中国书法制度论纲》《齐白石经典篆刻技法解析》《金坛书画简史》《经典碑帖技法解析》《邓石如篆书技法解析》《北魏墓志放大本系列》等,参编中国书协“翰墨薪传”《篆书与篆刻》教材。
如果您也想得到薛元明老师的指点,那么可以把您的作品发到金石君邮箱(jsj@godseal.com),金石君会筛选后发给薛老师点评。
特别说明:
1、印蜕必须扫描(300分辨率以上),手机拍的图一概不用;
2、作品必须注明释文、尺寸,并附上本人联系地址(方便后期寄送刊物);
3、投稿较多,不保证一定能选中,选中后发表的时间也不确定。
4、一旦选中并点评,将寄赠当期《书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