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彝文与819

彝文作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在彝族人民中使用了上千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彝文至今没有完成统一。而且彝文在1980年四川规范彝文(简称819,本文为论述方便,统一使用819这一简称)创制推广以后,分裂的趋势愈发明显,广大彝学专家也对此素手无策。笔者多年学习彝文,就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知识试图对彝文和819作出论述,为广大彝文爱好者提供一种思路,以作抛砖引玉。

一、从逻辑上推导出表音文字819不是彝文

首先我们从彝文和819各自的定义入手分析讨论。彝文的定义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①而819的官方称谓是四川省规范彝文,其定义是四川彝族使用的一种表音文字。我们很容易发现两者的本质区别,819是表音文字,而彝文是表意文字。

那么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关系如何,笔者特意查阅了许多资料。学界对于两者如是描述: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体系。表音文字是一种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是一种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其记录的形式和符号,是以语音来表注的文字系统。其类型可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两种。音节文字即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如:日语假名。音位文字即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如:英语、法语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俄语使用的斯拉夫字母,阿拉伯语、维吾尔语使用的阿拉伯字母。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信息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表意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章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单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表意文字的特点是:在含义上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可以超越声音的界限。截止今天全球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有汉字、彝文、东巴文,格巴文,水书(部分)。

通过比较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同时两者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些理论认为,世界文字发展要经历表形(象形) 、表意、表音三个阶段,从这个理论出发,它们认为表意文字处于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必然要继续发展为拼音文字。这个观点把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关系看做是递进关系即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更高一层,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更先进。创制四川规范彝文819的陈士林先生及其拥护者即今天广大的凉山彝族学者无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

但事实是这样吗,以上理论在主流学界是被认可的吗?答案肯定不是的。这个理论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事实,因为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并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阶段,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我们以表意文字中最典型的汉字为例,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延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特征,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调整,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之一。由此我们知道:世界文字的发展应当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个方向,而不是简单的“三阶段论”。当今学术界主流认为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两种趋势即两者的关系是平行的而不是递进的。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各有优劣,并不存在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先进的说法。

现在我们已经厘清了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关系。下面我们继续来探讨819与彝文的关系。819即四川规范彝文的属性是表音文字,彝文的属性是表意文字。那么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里用高中的集合概念做解释。如图所示,我们把A看作彝文,B看作819。当从名称上来看,彝文无疑是包涵了四川规范彝文。两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再从二者的属性来划分其关系,彝文是表意文字,819是表音文字,两者是平行关系,没有相交,819是独立于彝文之外。

一对事物,在名称和属性两对关系上出现了矛盾,819和彝文的关系我们到底以哪一组关系为准呢?哲学知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属性才是决定一种事物性质的根本,名称不过是事物的一个代号(比如四川规范彝文我们叫它819或者可以用任何一种名字来命名它,但是不能改变它表音文字的属性),由此我们显而易见819与彝文的属性关系才是两者的正确关系即两者是一种平行的关系。而两者名称上的包含关系是一组假的关系。既然彝文没有包含819,那么819就是一种独立于彝文之外的文字,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819不是彝文!四川规范彝文也是对它一个错误的称谓,我们应该叫它表音文字819。

二、单音节彝语与表意彝文适应性关系探讨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彝文一定要是表意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彝文改成表音的。回答是当然不能改。我从语言与文字相适应的关系进行论述。我们知道彝语,汉语都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德语,法语等外语都是多音节语言。表意文字适应单音节语言,表音文字适应多音节语言。

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以英语来举例,比如你发一个beautiful 的音出来,别人就知道你要表达美丽,漂亮的意思。这个多音节的单词对应的就是一个固定的意思,不会产生歧义,即表音文字是以音用字,根据发音的不同来区别用字,可以在音节上作文章,通过增减,改变音节来代表不同的意思,表音文字侧重于用听觉来区别不同的字词。

而作为单音节的彝语,汉语就没有这个功能。因为语音不发达的原因,彝文里面一个单字对应的就是一个发音,不能更多的通过改变发音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个时候同音多义字应运而生,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单音节语言因为语音不发达而导致表达上匮乏的难题。比如我发一个彝语北部方言的音mu, 这个音对应的就有天,做,马,火等几个意思。既然在发音上区别不了,表意文字就从书写上增强表达的丰富性。用字形来区别不同的字,不同的意思。表意文字侧重于用视觉来区别不同的字词。

如果我们把表意彝文改成表音文字以后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无法区分彝文里面众多的同音多义字。因为819一音一字,彝文里的同音多义字在819里都被合并成了一个字,这样造成了表达上的不清晰,不准确,不科学。比如用819写出一个ꃅ出来,别人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意思,是天还是马或者是火? 从表达的科学性上来说,表音文字819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单音节彝语的。

1930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写了一篇奇文《施氏食狮史》其内容为: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通读整篇文章,每个字的普通话读音都是shi。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819来对这篇文章进行翻译的话,那么整篇文章都将是同一个819即发音接近于shi的ꏀ。这样一来恐怕是神仙都不知道我们要表达什么了。

以上图片分享给读者作参考,我相信每个学习使用过819的人对819表达不清晰、不准确、不科学的弊端是深有体会的。

819的这个问题,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果基宁哈先生在其著作《论滇川黔桂彝族文字》里已经有过论述。果基宁哈说:如果一种文字在表达的科学性上不通过的话,这种文字就可以被否定了。当然即使在表意文字的汉字、彝文里面仍然有部分表音的字存在,钻牛角尖的读者可能会说,你不是说彝文是表意文字吗?怎么会有表音字存在呢?我们在高中的哲学课里有一个知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在彝文和汉字里面,表意字是占了绝大多数的,表音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说彝文是表意文字。

三、彝文与819来历考证

“彝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自己独立文字的民族之一。彝族先民在久远的年代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彝文,汉史志称之为''爨文”、“韪书”、“夷字”、“倮文”或“罗文”。关于彝文的起源,彝族民间广泛流传有众多的传说。彝、汉文古籍,史志《西南彝志》、《滇系.杂载》、《开化府志》、《大定府志》亦有一些记载。但彝文创制的确切时间,迄今无明文可考。过去学术界曾有“汉创唐成说”、“唐创明成说”、“明代说”等。当学术界公认成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用彝文著述的《彝族诗文论》、《彝族诗律论》等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的发掘、翻译和出版,推翻了上述之说,而近乎一些彝族学者“两汉盛行说”观点。近期,贵州文物工作者在赫章县发现一铸有彝文的铜质擂钵,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一擂钵属西汉时期。钵身铸有5个凸形彝文字,经彝文专家翻译,意为“是祖祠手碓”,说明此物系彝族先民祭祀祖先的神器。而5个彝文字的书写风格,完全与今天流行使用的彝文字相同,证明彝文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熟并稳定下来。这为“两汉盛行说”提供了新证据。由于彝族文字历史久远,因此彝文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彝文金石铭文,遍布彝乡,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彝学各学科极其珍贵的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语言的、地理的种种原因,彝文以同音假字为用字的主要手段,同时,由于彝族先民向祖国大西南四方八面迁居、扩展,形成小聚居、大分散布局,久而久之,各地族人在口语上产生了差异,形成了六大方音、方言,而先民们又有普遍混用同音字转换撰写或传抄彝书的习惯,传抄者又往往按自己的方音、方言书写。因而造成同一彝文而异体字多的情况。加之,传抄者各自创字、改字,致使同义多形字不断增多,出现异体字较多的现象。可以说,这些是各地彝文书不同文的主要原因。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和影响着彝族全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对彝族历史文化的整体研究。”②

根据马立三先生以上的论述我们大致清楚了彝文的来历,知道彝文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能统一。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彝文传抄者在传承彝文的过程中对彝文任意创字、改字,造成彝文的“书不同文”。同时彝族历史上没有一个统一政权对各地彝文进行整理规范。而汉字在秦始皇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书同文,同样作为中国两种自源表意文字的彝文与汉字的命运就发生了天地之别。

为了统一彝文,四省彝文专家齐聚昆明历时五年共同整理规范了彝文,其成果是1996年出版的《滇川黔桂彝文字典》。这本字典共收录彝文2600余字,这本字典的出版标志着彝文在历史上实现了初步统一。而2016年滇川黔桂彝文协助组委托陈英老先生在《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基础上补充义项和彝文字,增订成《通用彝文字典》。此字典共收录彝文4118字,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彝文的使用需求。此字典的出版标志着彝文在理论上实现了统一,但是在现实层面由于表音文字819干扰及各地推广使用不到位,彝文依然没有真正实现统一。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819的创制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央派民族语文研究专家到四川凉山彝区进行彝语文调查,并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式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这套方案的设计者为汉族学者陈士林。由于陈设计的这套方案是拉丁字母,与传统彝文有较大区别,所以被凉山同胞抵制。果基宁哈也在其著作里提到过:1951年—1960年十年间,陈士林等学者在凉山推行了三套“新彝文”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果基宁哈说:“再三创制和推行‘新彝文’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呢?这是因为‘新彝文’不是真正的文字,它知只不过是同《国际音标》式的一种“音标”,实践和事实证明:在‘文字’和‘音标’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③

为了得到彝族群众认可,1974年陈士林等学者对原来设计的拉丁字母彝文方案进行了改进,具体做法就是从凉山彝文里选出819个字来代替拉丁字母的音位,同时把彝文旋转90度,美名其曰代表彝族人民站起来了,并将这套方案命名为《彝文规范方案》。但是这套方案换汤不换药,文字的属性仍为表音文字,我们可以看作是拉丁字母彝文方案的加强版。由于《彝文规范方案》加入了旋转后的彝文进去,普通彝族群众不能正确分辨,以为这就是整理规范后的彝文,从而接受。1975年,四川省委同意在四川彝族地区推行《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国务院于1980年正式发文批准在四川彝族地区推行《彝文规范方案》。

这套方案就是我们所说的表音文字819。对于这套方案,自创制出来那天,彝族学者就对其进行了批判。果基宁哈在其著作里说到,陈士林等汉族学者到凉山后只调查彝族的语言而不调查彝族的文字。笔者曾看到陈士林的一本著作叫《彝语简志》而不是“彝文简志”。看来果基宁哈先生所言并非虚假。同时笔者看到过刊登于2012年第9期《凤凰周刊》上署名为赵家鹏的作者写的一篇《56个民族怎么来的》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对当年参加过民族识别和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学者施联朱的采访,施氏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他说到在民族识别时期,他们为有语言无文字的彝族,壮族,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文字。多么令人震惊的消息啊,彝文已经在彝族人民中使用了上千年,在彝区各种彝文金石铭文遍布彝乡,彝文古籍卷轶浩繁。陈士林等学者来到凉山后主观臆断,把彝族毕莫和彝族群众正在使用的彝文断定为一种不成熟的符号,把彝族划在了没有文字一类民族里面。把彝文打倒以后,又着手创制一种不是彝文的拉丁字母文字,表音文字819。试问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创制出来的文字能是彝文吗!

四、表意文字汉字,彝文表音化历程及不同结果

我们先来看汉字表音化的历程和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反复被西方国家和西方化的国家打败,国民自信心遭到了严重打击。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的知识阶层开始了反思。于是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发起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民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但是“新文化运动的”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就是毫无区别的对所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传统文化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于是开始制度革命,服饰革命,文字革命,改革历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汉字自是逃不过了。当时最激进的说法是要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最终废除汉字。代表人物是钱玄同,而鲁迅也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他们认为西方的表音文字简单易学,而中国的表意汉字音形分离、书写繁琐、晦涩难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1921年瞿秋白首次提出了《汉字拼音方案》并于1931年由一些苏联汉学家和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完善以后正式推出。这套方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并且一些报纸和杂志也开始用这套系统出版读物。

这套《汉字拼音方案》推出的目的并不是像我们今天用“拼音读汉字”,其更宏大的计划是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将汉语的书写系统全面拼音化。但是如上图所示,用这套方案出版的《大众报》我们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是《大众报》还是《大钟报》、《大忠报》、《大中报》。无法区分汉字里的同音字,在表达上不清晰,不准确,不科学导致了这套方案最终失败。但是部分学术成果保留下来,演变成了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汉字表音化的第一次尝试。第二次尝试,在计算机发明以后,早期的电脑输入不支持汉字。这个时候汉字表音化的论调又被有些学者重新拾起,但是随着1981年最早的汉字输入法—钱氏输入法的出世,汉字表音方案最终被汉族完全抛弃。

彝文自被创制出来那天就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彝族人民中传承使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彝文中的一部分即四川彝文才开始了表音化过程。四川彝文表音化的过程其实就是819的创制过程,在此笔者不再进行赘述。

对比汉字和彝文的表音化历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表音化方案失败了。因为彝文和汉字都是表意文字,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彝文的表音化也必然失败。今天四川彝族地区仍然在推广表音文字819,就是继续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行走,希望四川彝族学者早日看清彝文表音化是行不通的,回到与云贵一起整理规范表意彝文的道路上来。

五、表意文字彝文的优点

对于表意文字的优点,读者只要随便在网络上就能搜索到,尤其是汉族同胞讲汉字优点的。彝文与汉字同为表意文字,所以把讲汉字优点的视频或者文章里的汉字替换成彝文同样成立。下面简单分析表意彝文的优点。“表意彝文是音、形、义三要素共存的,固定字形、字义是根本。只有字形字义固定了,读音再变而形、义不变,才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其传达信息的功能。若是以音用字,读音一变,用字就变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就行不通”④陈英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彝文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保留了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可以让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传播信息。从时间上来讲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懂祖先用古老彝文写下的古籍,我们可以通过彝文古籍学习到古人的思想,了解到彝族的历史文化。《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古籍的破译解释完全证明彝文可以超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但是表音文字819却丧失了这一功能,学会了819却看不懂彝文古籍。

其次超越空间上的障碍。由于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我们彝语有六大方言,各方言之间不能相互通话。但是我们可以用彝文进行书面交流,因为彝文的字形、字义被固定,虽然各地的读音不同,但是我们把彝文写出来以后对方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从而打破了各彝语方言之间的壁垒,对彝族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最后彝文保留了丰富的彝族历史文化信息,这是表音819所不具有的功能。以下几张图片作为给读者的参考,相信每一个深入研究过彝文,看过彝文古籍的人对于彝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深有体会的。

六、表音文字819的弊端

对于819的弊端,已经在上文中多次提到,在这里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弊端之一:把表意文字彝文改成了表音文字,造成表达上的不清晰、不准确、不科学。对于这个论断上文中已经作出说明,这里不做过多解释。这里着重回应一下许多凉山彝族学者提到的——819对彝文的简化与汉字的简化是一个道理,汉字简化的成功表明819对彝文的简化也是成功的。我们知道繁体汉字笔画复杂,书写繁琐,所以汉族学者对汉字的笔画进行了简化。但是彝文的笔画一般在5画左右,最多的没有超过9画,可以说彝文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文字,不存在简化笔画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彝文是优于汉字的)。而819对彝文的简化是在字数上对彝文简化,把彝文里面的同音字都合并为一个字,这样在减少彝文字数的同时就把表意的彝文改变成了表音的819。所以凉山彝族学者说的819对彝文字数的简化和汉字的笔画简化不是一回事,两者不能拿来类比。

弊端之二:把彝文旋转了90度,同时改变了部分彝文的字形。我们知道彝文和汉字里有大量的象形文字存在,象形文字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来写字,我们看到这个字就知道它所描绘的事物和对象。但是你把这些字旋转90度以后还是象形文字吗?我们把819对彝文的旋转称作“人仰马翻,天旋地转”最贴切不过。

(以上几张图片说明:彝文里的象形字,819对彝文的旋转和字形的改变)

弊端之三:819在储存彝族历史文化信息的功能上与彝文相形见绌。上文中我已经对彝文里包含丰富的彝族文化信息进行了说明。由于819的表音性质,819在使用中更倾向于口语化,保存不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在储存信息文化方面可以将两者作一个比较:819就类似一个不会读书看字的文盲,而彝文就如同一个学识渊博的博士。

弊端之四:819会加速彝族的分化甚至分裂。

由于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非常集中,有利于在学校、政府层面推广使用819。即使819不科学,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在运用层面仍然比云贵的彝文推广得更好。于是819的推广者就带着这种信心把819推广到了云南部分彝区,笔者的家乡——红河州也是其中一个地方。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发现819在红河州并不适用。

我们知道彝语有六大方言,凉山是北部方言,红河州主要是南部方言。而819是对彝语北部方言的记录,它表示的是北部方言的发音。819因为其表音的属性,在使用时以音用字。比如凉山彝语里大地的地发音是mu它对应的819就是ꃅ,而在南部方言里地的发音是mi,对应的819是ꂰ。这样的一来同一个意思在南部方言与北部方言里用819写出来就不一样,相互之间看不懂各自要表达什么。

上面一张照片是红河州随处可见的汉、彝(这里指代819)、哈尼三种文字的政府门牌。我发到网络上以后,凉山网友一片骂声,说这是在乱用819,从819里面找出一个发音与汉字相近的字来代替,在这里819不再具有文字的属性而成为了对汉字注音的注音符号。其实不是红河州的彝文工作者乱用819,实质上是819表音的属性导致了它在彝语南部方言地区使用不了。出了彝语北部方言区,819毫无疑问的要沦为一种汉字的注音符号。

我们知道,在汉语普通话被推广之前,汉族里操不同方言的人群在口语上是不能交流的,但是靠着汉字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言念读的属性把人口众多的汉族人口凝聚、统一了起来。但是在欧洲有很多国家之间其民族语言的差异远远小于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却分裂成了不同的国家、民族,导致一个版图跟中国差不多大的欧洲却有如此众多的国家、民族。主要原因就在于欧洲各国使用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造成了欧洲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分裂,而不是让其统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体到我们彝族,如果继续推广表音文字819的话,本来彝语六大方言之间就不能相互交流,再加之用819写出来的文字也相互看不懂。这样一来,在若干年以后,彝族因为819被分裂成诺苏族,尼苏族,罗婺族,撒尼族,阿细族、扑拉族等各种各样的民族也是绝对有可能的。

结语: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彝文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彝文是空间的纽带,即便我们地域不同口音各异,我们都可以自在而舒畅的阅读、学习、交流、沟通。彝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成熟文明的表意文字是彝族先民留给我们彝族甚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发扬光大,绝不能让彝文在我们手里失传。各地彝族学者、官员等彝族精英应该早日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竞争思维。一起商量解决表音文字819的废除及彝文国际编码的申请、获得等工作,争取早日统一彝文,凝聚各地彝族力量。

参考文献:

①引自《滇川黔桂彝文字典里》序言;

②引自马立三《滇川黔桂彝文字典里》序言;

③果基宁哈《论滇川黔桂彝族文字》;

④引自陈英《通用彝文字典》序言。

来源:阿细先基。

(0)

相关推荐